在这个充满炎热的暑假,我有幸在2024年7月8日参加了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青春“黔”行理论普及宣讲团,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苟坝会议会址。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农村的真实面貌,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成长,这里不仅是一片需要知识和资源灌溉的土地,更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热土。无论是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还是对生活的未来憧憬,都深深的触动了我。
在还没有到这里时,我了解到这里是一个红色精神文化基地,毛泽东曾拎起了一盏马灯照亮新中国前行的光明大道,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他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在新中国历史上作出了历史性的决断,所以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充满红色文化的繁荣基地文化馆。但是到了这里,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从学校到村里我一共转了5趟车,经历了6个小时。一路上虽然艰辛却让我感受颇深。从村口到住宿的地方,沿路的乡村建设深深震撼了我,一片片绿油油水稻代表着每一位村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一盏盏大大小小的马灯代表了这里每一代人用实际行动去认真的传承精神、传播文化;一颗颗闪亮的红星代表着这里每一个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对党的敬仰。他们头带着手工草帽,肩背着打虫农药,在操控摇杆一拉一压喷出的细密水雾中挥洒汗水,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手艺完美融合。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晒满了桂皮,一张张重叠的桂皮就像村民们走向山外的阶梯,用肩膀扛起力量小心谨慎的呵护铺好每一步路。阳光洒在山间小路上,洒在翩翩起舞的白鸥和低飞的蜻蜓身上,洒在在玩平衡车的小朋友身上,一切美好而又静谧。公路边的排水沟肉眼可见的清澈,一排排依山建起的民宿和酒店都无不表现出这个村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努力。在一家朴素的羊肉粉店,我看到了满墙的荣誉奖牌,“苟坝村卫生标兵先进商户”“金牌商家”……这不仅仅是一块块荣誉的象征,还是一滴滴辛勤劳动后留下的汗水。
我享受这里的每一屡风,它带着烟囱里的香料味,它带着被焚烧的枯草桔梗味,它吹走了我紧张的精神,带走了村民们想走出山外的思绪。途中有一位收废瓶子的老爷爷,他叫住了我们,想要我们手中还未喝完的饮料瓶,他的眼里满是生活,他是这座村里最可爱的人,也是我们最该关心的人群。这里的人民不管大人小孩都很天真可爱,会有小女孩在三楼透过栏杆和我们对视后害羞的躲开,会有刚刚施完肥的嬢嬢好奇关心我们从哪里来,也会有热情的住宿阿姨一直关心我们有没有枕头。
尽管苟坝村四处环山,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让这个村走出大山,迈向更好的未来,因为他们努力又可爱。
回顾仅仅一天的体验不仅让我看到了农村的现状,更让我看到了农村的未来。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段宝贵的经历铭记于心,自用实际行动去践行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
图为苟坝村村民劳动(作者:张梦盈摄)
图为院子里的桂皮(作者:张梦盈摄)
图为苟坝村沿途风景(作者:张梦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