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非遗文化,增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中华文化下沉基层、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最深沉的精神力量,2024年7月7日,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阡陌”志愿服务队)在学院辅导员宋敏老师的带领下,跨越数千公里来到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开展以“助力乡村振兴,看见多彩未来”为主题的暑期科普夏令营活动,其课程涵盖了中国戏曲、民俗节气、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剪纸等中国非遗文化,充分有力地推动中国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宣传和发展,助力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传承戏曲文脉,凝聚非遗精华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脉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从文化传统的继承还是文化建设的角度,戏曲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为促进中国戏曲文化流传千古、名垂青史,并结合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化”、中国戏曲传播难、传播浅的特点,此次科普夏令营设计开展了中国戏曲课程。
“有没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中国戏曲的基本分类?中国戏曲的角色行当是什么?”在戏曲课上,志愿者首先抛出两个问题试探这群小学生的文化底蕴。令人惊讶的是,夏令营中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都没有认真了解过中国戏曲,没有观看过中国戏曲,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安徽省的主要剧种,对此是一窍不通,可见,中国戏曲的传播在青少年群体中仍然有壁垒,促进其传播与传承发展急不可待。于是志愿者给小朋友们播放了中国戏曲的官方媒体宣传片,并逐一详细介绍了中国五大戏曲的基本特点、角色行当和经典剧目,在其中着重介绍了戏曲脸谱的类型和相关颜色图案的含义。
为加深小朋友们对中国戏曲脸谱的理解和提高其兴趣,志愿者还安排了绘制脸谱的实践环节。志愿者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空白脸谱和绘画工具,并鼓励他们尝试按照课堂上介绍的脸谱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绘制,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脸谱。
图为小朋友们在认真地绘制脸谱。作者 潘芷莹 供图
民俗节气知多少,古人智慧入囊中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因此,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促进中国民俗节气文化的传播,此次科普夏令营设计开展了中国民俗节气课程。
在课堂上,志愿者将二十四个民俗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来讲解,并详细解说了每一个节气的来源、特点和风俗习惯,帮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民俗节气,不禁感叹古人智慧的高深。在关于民俗节气的互动提问环节中,小朋友们常常表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神情,显而易见地表明出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仍十分有限,对青少年吸引力不高,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层面深入较浅,其传承与发展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作者 刘嘉乐 供图
弘扬传统节日,延续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2008年,一则“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新闻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但事实的真相是韩国申遗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内涵和习俗大有不同,并没有侵犯中国权益。但这件事可以明显表现出中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甚至是非遗文化都不甚了解,才会发生这样大的误解。为改变这种状况,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延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认识传统节日的课程。
志愿者通过引入相关节日的诗句、播放相关节日的官方宣传视频等方式,介绍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内涵和风俗习惯,同时,为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志愿者还准备了制作红灯笼的工具,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在自己制作或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领悟中国传统春节的内涵和魅力,学习着传统节日对人民的重要性。
图为志愿者在教小朋友制作红灯笼。作者 潘芷莹 供图
此次科普夏令营活动,“阡陌”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国非遗文化,增强了队员们和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让孩子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好、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更加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坚定者、传承者和发扬者。“阡陌”志愿服务队也将继续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和课堂,深入推入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希望能在山区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精神力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