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石节子艺术乡建发展17年专题报道

西北师范大学 董婕
2024-10-09 20:38 阅读 1.3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石”起画笔,“节”节攀升,“子”粒满园:

石节子艺术乡建发展17年专题报道

“变天”:靳勒老师将艺术的云朵吹到了石节子

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以北5公里处,有一个名为石节子的村庄。它如众多西北贫困村落一样,地处偏远,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微薄的土地收成迫使年轻村民纷纷外出务工,谋求生计。然而,石节子村的命运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发生了独特的转变。一百余名艺术家纷至沓来,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携手创作艺术作品。在那8层黄土梯坎上,13户村民的家摇身一变,成为13个别具特色的艺术展厅,且均以村民的名字命名,整个村庄宛如一座独特的美术馆。

在这里,艺术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村民们在闲暇时光热衷于艺术创作,木雕、泥人、农具展览等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而外来的艺术家们则以务实之举为村庄带来改变,厉槟源建造的广场让村民有了欢聚之所,琴噶与李保元共同铺设的花岗岩石子路便利了村民与游客。这一系列可喜变化的源头,要追溯到石节子村的村长靳勒。靳勒是土生土长的石节子村人,80年代时他成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并选择了艺术类的雕塑专业。这在当时看似冒险的选择,却得到了父亲靳海禄的支持。靳海禄作为铁路工人,虽肩负全家生计,未能传承祖辈做梳子的手艺,但他希望儿子能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靳勒大学毕业后,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并涉足北京艺术圈,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不俗成就。多年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他开始思考乡村与艺术的关系。他忆起儿时爷爷制作的动物造型梳子和长辈捏的祈雨泥娃娃,意识到在乡村,艺术与实用紧密相连。

2007年,靳勒带领四位村民前往德国参加艺术展览。面对异国他乡的倾盆大雨,村民们对雨水的渴望远胜于对艺术品的关注。“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这朴实而真挚的回答引起了包括德国记者在内的所有艺术圈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讨论,饱含着村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存的强烈执着与期盼。2008年,村民们选举靳勒为名誉村长。面对这个没有行政权力和工资的职位,靳勒喜忧参半。石节子村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干旱缺水,村民依赖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靳勒深知自己所学为艺术,但他坚信艺术或许能为村子带来转机。

于是,石节子美术馆的构想应运而生。尽管村里缺乏传统公共空间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靳勒坚信村民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他将13户村民的家改造成艺术展厅,鼓励村民参与创作,并为美术馆征集题字。最终,靳勒母亲的题字被选中,刻在了村口的崖壁上。就这样,中国第一个乡村美术馆在西北的黄土沟中诞生了。艺术的云朵吹了过来,石节子村“变了天”,下雨了!雨水浇灌了农民心中的土地,洗刷了过去的尘土,拂净眼中的雾霭,看到了光明的未来。自此,石节子走上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乡建道路,成了西北地区乡建的典范和前沿阵地。

现在进行时:“艺术就是无价之宝”

新一代的艺术乡建人接过了靳勒老师“用艺术点亮乡村”的接力棒,在实践与摸索中探寻出了一条独属于石节子的乡建致富之路。

抛却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从石节子本身的历史文化脉络和自然资源条件出发,靳勒老师带领着村民建成了一座“艺术点亮乡村”的灯塔,这是石节子村建设与致富的开始。2009年,石节子美术馆建立后,村民们以艺术为窗口来“见世界”,无论是远赴德国参展还是北京深圳西安各种策展活动的举办与参与,这些活动逐渐打开了村民们的思想与观念,让村民们知道艺术是可以令乡村致富的。于是在靳勒老师的带领下,石节子走上了艺术建设乡村的道路。到了今天,艺术这个概念在村民们心中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筑梦乡野”实践团领队董婕副教授采访村长时问道“您觉得艺术意味着什么?”时,村长李保元自豪且底气十足地说道:“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价之宝”。当问到乡村大地艺术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他说,“如果没有艺术,你们今天就不会到石节子来。”可见,艺术对于村庄与村民来说已经密不可分了。而新一代的艺术乡建人也在不断地努力,望着靳老师建成的灯塔,努力走出新的艺术建设乡村的道路。

全村的十三户人家就是石节子村的十三座美术馆。一砖一瓦、一花一草、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禽动物、每个生活故事,都是十三户美术馆的内容构成,而十三户美术分馆又构成了一个大的石节子美术馆。在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用铁丝焊起来的分馆名字,这些名字就是每户馆长的名字。当“筑梦乡野”实践队队员们问到村民时,爷爷奶奶会自豪地说:“看见没有,五成就是我的名字。”可见村民们对于艺术乡建的认同与参与。

花椒与圆桃是石节子村的农产品,每家每户在山上都种植了花椒和桃子,这也是村民们经济来源的绝大部分。而这些也是艺术灵感的来源。根据石节子村独有的产品,艺术家们创意设计,开发出了相关文创产品,如手提袋、陶瓷花椒杆等美术产品。策划了与花椒相关的艺术展、绘画展,让孩子们画上自己对于花椒的想法,写出关于花椒的诗歌,并在花椒展上大声朗诵出来,在石节子美术馆展览出来。同时,将花椒做成农副产品,在花椒艺术展上对外进行售卖。从村民到艺术家,从孩子到老人,从学生到老师,从乡镇干部到外来游客,每个在石节子乡建场域上的人都在发光发热,共同努力,这是因艺术而凝聚起来的活动,更是石节子艺术乡建故事的继续。

“共享小院”是石节子村正在打造的一项集住宿、饮食、娱乐为一体的新项目,可以供旅游、研学的个人和团体做支撑型消费,为石节子村提供新的经济来源。在生产农副产品向外推销的同时,石节子村也在不断完善和修建村内设施,雕塑、绘画、大地艺术建筑在村子里随处可见,村民和外来艺术家们在不断践行着“艺术点亮乡村”的发展方向。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盏太阳能灯,十三盏灯也汇集成了一个石节子,一个村,也就是一个艺术乡建的链接点,总有一天,这个点会连成线,布满中国乡村的每个地方。

“传火”:艺术不息,薪火相传

即使在艺术创作条件更加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完成贫困村艺术致富之路的难度都足以令世界顶尖艺术家们顿足摇头,更何况是在物质匮乏的大西北山区农村呢!但正如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所说“奇迹是由实干的人民创造的,奇迹就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靳勒老师就带领村民们创造了独属于石节子的奇迹。

自2008年经全体村民商议确定艺术振兴乡村的发展道路后,石节子的艺术火种便不断燃烧、扩散,历经十六载春秋,而今终成燎原之势,照亮了艺术脱贫而后致富的道路。在石节子完成全面脱贫攻坚后的今天,承办艺术展,开设美术馆,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讲好石节子的故事是现在石节子的发展重心,村民们深知只将艺术的火“藏”在自己的村子里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火种传出去,传到更多人手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石节子,向没来过的人介绍石节子,才可以让村子的艺术发展更进一步。

为此,村中搭建了“共享小院”、进行了道路美化,可以让外来的游客们更好地感受石节子的艺术乡建故事。石节子成功将艺术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艺术和文旅的双向赋能,成就了这座西北独具特色的艺术旅游村。在将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强和西北师大传媒师生的加入,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到石节子,将这里的故事传讲,将这里的火种传递,他们会带着这份石节子精神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持束束火光,聚以成明,照亮心灵。

供稿人:袁锦羽、周成丽、何宇翔

指导教师:董婕

+ 投诉举报
683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