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筑梦乡野”实践团人物专访石节子村村长李保元

西北师范大学 董婕
2024-10-08 21:30 阅读 1.5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筑梦乡野”实践团人物专访石节子村村长李保元

共经风雨:从梦想萌芽到乡村蝶变

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再往北走5公里,就是石节子村。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石节子村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而这背后离不开石节子现任村长李保元以及全体村民的努力与奋斗。

2007年,村长以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参与村庄发展计划,未曾想,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却开启了石节子村的蜕变之旅。在那个办理签证还较为少见的时期,五位代表分别代表少年、中青年、老年、道士四种与石节子村密不可分的活动群体,在靳勒老师这位领路人的带领下,勇敢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当年作为中青年代表之一的李保元,跟随靳勒老师的步伐前往德国卡塞尔参加文献展览之后,几乎影响了他的大半生。在接受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筑梦乡野”实践团领队董婕副教授的正式采访开始之前,村长几次说到他很紧张,采访结束后甚至汗水浸透了衣服。这就是最真实的村长,一个面对实践团队采访会紧张的西北山区基层村干部。

“害怕坐飞机,害怕坐火车”。谈起那段经历,村长心绪万千。当时还不是村长的他,作为村子里的中青年代表,怀着一颗忐忑又期待的心,以半开玩笑的方式踏上了前往德国的参观之旅。那次旅途中的见闻使靳勒老师有了建立美术馆的想法,而他自己也正是在那次旅程中,有了许多思想上的改变。最初,村长对于去德国的计划充满了疑虑与担忧,心里满是迷茫。2007年,村子里大部分人连天水市区都没去过,对于长期务农的他们来说,这样的远行太过陌生和遥远。然而,当他真正从德国回来,却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也对艺术有了概念。去德国,见世界,这是村长思想和认知上发生变化的契机。

“没去德国前,觉得艺术无足轻重,回来后才发现艺术是无价之宝。”村长的话语中透露出观念的巨大转变。在靳勒老师的倡导下,他们决定利用艺术的力量改变村庄的面貌,让石节子村走向富裕。而李保元村长一直是靳勒老师坚定的跟随者、追随者、深度参与者和最直观的见证者。村长说,“最初是靳老师的梦,现在是大家的梦,艺术的力量是神奇的”。在艺术赋能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石节子开始聚集起力量,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在发展过程中,石节子村整体致力在不破坏村庄原有生态和村容村貌的基础上,借助艺术的加持,推动村民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为石节子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饮用水、道路、路灯、网线逐一进村,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正如村长发自肺腑说的那样,“石节子是一个被艺术点亮的村子”。

石节子美术馆的建立,是村庄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这座美术馆不仅承载着艺术的梦想,更成为凝聚村民力量、促进村庄团结的象征。人口不多的石节子村,因为共同致富的梦想紧紧团结在一起,村长李保元也在各大宣传策展活动主办人员、研学团队和村民之间调和着,费尽心思地协调着,累着,收获着。从靳勒老师一个人的梦想,到成为全村人的梦想,石节子村的发展之梦,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的背景下,石节子人的前卫思想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是对这一战略的生动实践。石节子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曾经红白喜事上连四个菜都炒不出来,仅靠一碗用料不足的烩菜招待乡亲到如今满月酒能有十八个菜;从曾经要从沟里挑水吃,到如今政府引入自来水,生活逐渐便利起来。这些年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比之过去,生活有了盼头,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回看石节子的发展历程,它是扎扎实实地走在艺术实践中的乡村发展典范。当前,石节子村的发展正是需要创新力量的关键时期,如何寻找致富产业成为村长及其一系列人员的当务之急。作为村长,李保元自己家就经营着种桃、养蜂、种花椒、养羊等多项产业,还兼顾村里举办的各项艺术活动和研学团体。未来,如何引领石节子更进一步发展?实践才能出真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村长及村民将继续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致力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梦”写下属于石节子村的精彩篇章。

供稿人:黄欢欢 王丽

指导教师:董婕

 

 

+ 投诉举报
749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