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7月3日,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小队社会实践队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的专项调研活动。在羌族文化博览园与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的实地探访中,揭开了羌绣这一 “云朵上的民族” 瑰宝的传承密码。
宁强羌族文化博览园之行,虽短暂却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中国西部唯一以羌族博览观光为主题的博物园,它通过实物、场景复原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了羌族的历史、宗教、服饰等文化,为下午探寻羌绣奠定了基础。
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之行是本次实践重点。公司负责人顾华老师从 “昨天的保护、今天的传承、明天的创新” 理念进行介绍。该公司于 2015 年成立,专注羌族刺绣传承,将羌绣的保护传承、手艺培训、加工生产和产品销售串联起来,通过 “文旅产业搭台、职业技能铺路、非遗传承扎根”,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在 “昨天的保护” 上,公司珍视羌绣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了大量传统图案(如羊角纹、鱼纹)和技艺资料(如挑花、刺绣手法),为传承筑牢根基。
“今天的传承” 是公司核心工作。其组建 10 个羌绣传习基地,开办 3 家社区工厂,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 的方式,已办 100 余期培训班,培训绣娘 6000 余人。团队成员目睹了老绣娘向年轻学员传授针法的动人场景。此外,公司引入自动化流水线,进行羌绣产品后期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明天的创新” 方面,公司研发 300 余种羌绣产品,将羌绣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如羌绣书签、笔记本等,还打造了凤求凰羌绣等作品,让羌绣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
羌绣风格独特,与苏绣、湘绣等不同,带有山野味儿和民族特色。羊角纹、鱼纹、火纹等传统图案各有寓意,体现了羌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活动最后,双方围绕 “大学生实践基地” 设立展开洽谈。国际工学院辅导员赵婷婷介绍了国际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希望推动羌绣能够进入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与文创产品增添民族特色,并利用国际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推动羌绣走向海外。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人大代表、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小琴老师对实践队一行表示感谢,她表示,很开心年轻的大学生们能够关注非遗、关注羌绣,感受指尖艺术的深厚底蕴与匠心温度,同学们的热情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蓬勃活力。她希望设立实践基地后,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让羌绣魅力感染世界!
“大学生实践基地”的挂牌,标志着校企双方将积极合作,探索 “非遗 + 国际教育” 创新传承路径,期待为传统工艺现代化、国际化注入新动能。
此次活动中,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的传承行动与企业文化令团队师生深受触动。团队表示将持续关注非遗文化传承,结合时代趋势,探索青年参与文化保护的实践路径,为传统技艺传承贡献力量。
团队名称:"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小队
带队老师:张小飞
指导老师:赵婷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