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为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组建了一支名为”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及山西省河津市东窑头村的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伍。在指导教师喻梦哲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一行8人前往山西省河津市,围绕传统建筑琉璃构件展开了一场为期数日的深度调研与学习,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亲身体验,为古老技艺的传承与活化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古法琉璃,感受匠心温度
实践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前往位于河津市的彦堂吕氏祖传琉璃灰陶厂进行深度学习。该厂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吕彦堂先生创办,是山西琉璃工艺的重要传承与生产基地。在这里,同学们亲眼见证了泥土在匠人手中经历烈火淬炼,最终化为传世艺术品的奇妙过程。
(实践团成员于台头庙合影)
从精选原料、反复捶打的备料,到巧手塑造成型的工序,再到素烧、施釉、釉烧等十六道复杂工序,每一环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同学们了解到,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的敬畏,才成就了”一片瓦一两银”的精湛工艺。在现场,工匠们娴熟的操作、专注的神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严谨态度与艺术价值,这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来得更加震撼与真切。
对话非遗传人,倾听时代回响
在参观学习之余,团队与河津吕氏琉璃第九代传人吕彦堂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师傅曾主持过永济普救寺、鹳雀楼等重大古建筑修缮工程的琉璃烧制工作。他向同学们讲述了家族世代守护这门手艺的艰辛与荣耀,分享了他在古建修复中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思考。
(实践团成员参观制造车间)
(吕厂长介绍已出窑成品)
此外,团队还特别采访了厂内的青年工匠。通过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他们选择投身传统行业的初衷、日常工作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些年轻的面孔让团队成员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团队负责人郭唯倪表示:“与吕师傅和青年工匠们的交流,让我们不仅学到了琉璃的制作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跨越代际的文化责任感。传统工艺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它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青年工匠正在为泥胚塑形)
(青年工匠正在为泥胚塑形)
学以致用,实践赋能文化传承
此次深入琉璃厂的实践活动,为团队成员们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作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对琉璃构件在古建筑中的应用、损坏机理及修复原则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团队成员赵钟青在笔记中写道:“看到那些精美的鹅吻、脊兽从一拓泥土开始,最终被安放在宏伟的屋脊上,我才真正理解了’材料’与’建筑’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
(实践团成员正在为泥胚施釉)
(实践团成员正在制作泥胚)
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思考与行动仍在继续。团队将以此次调研的一手资料为基础,撰写专业的调研报告,制作面向大众的科普宣传材料,并尝试为当地非遗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坚定了文化自信,明确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在守护与传承中华璀璨非遗、助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
文字: 杨丰桥 蒙高磊
图片: 茆顿开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