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边兆涵、艾玲、赵丕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指引下,如何发挥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院/会计学院“农旅融合,文化铸魂”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深入乡村一线,聚焦“农文旅融合”核心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志愿服务,探索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以科技驱动产业振兴的三产联动新路径,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深耕乡土:浦口探农旅,科技赋能产业融合
为深入探索依托农业根基、滋养乡村文化并驱动旅游业态发展的路径,团队成员深入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万成生态园,开展实地调研并实施系列助农志愿服务,以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深度参与现代农业实践,助力文旅沃土培育。
在万成生态园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团队聚焦乡土文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传承与创新开展调研。基地负责人系统介绍了环境友好的特色种植理念,并引导团队实地考察了丝瓜、小番茄、桃子及颇具特色的“太空蔬菜”等作物的智能化生产流程。团队成员重点了解了智能灌溉系统的运作原理与实际节水增产效能,深刻感受科技对传统农耕的革新。为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成员们躬身田间,协助当地农户完成作物周边的杂草清理工作,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乡土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理解。
实践过程中,团队将视野延伸至万成产业园内推动三产融合的关键配套项目,系统调研了生态园内的生态动物园、特色民宿、产学研基地与农家乐等设施。通过了解整体规划与多元运营模式,团队直观认识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活化乡土文化资源方面的核心作用。与园区负责人的深入交流,精准识别了将乡土文化转化为文旅吸引力的需求点与发展潜力。
此次万成生态园之行,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的躬身实践,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乡土文化调查。团队成员将看到的技术、了解到的项目运营情况,以及发现的发展难题,整理归纳写入了团队调研报告与优秀案例集锦,能够帮助更多的村民利用乡土文化改进乡村旅游项目,解决产业融合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乡村文旅发展贡献力量。
问道他山:黔行学真经,解码特色融合密码
带着对农文旅融合模式的思考,团队成员奔赴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参加了第五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团队旨在借鉴优秀经验,解码“文化铸魂”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活动现场,当地干群推动发展的决心与村民游客的热情,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乡土文化激活带来的蓬勃活力。
开幕式后,团队积极与当地村民、歌舞表演者互动交流,并特别与沙溪乡组织委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中,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沙溪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思路:打造独具“沙溪味”的文化旅游节。这关键在于深挖本土特色——依托土家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发挥良好生态地理优势,并着力讲好代表沙溪的“三千文化”故事。团队紧紧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活乡”三大目标,为当地提出“文化+数智”双轮驱动实践方案,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如何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产业融合、创新产品形式,助力沙溪乡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此次沙溪之行,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特别是聆听组织委员的详细介绍,团队成员对沙溪乡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定走特色农文旅融合振兴之路,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这些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宝贵经验和清晰思路,为团队未来思考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启发,激励我们为服务乡村贡献青春力量。
数智筑基:服务进社区,筑牢融合安全防线
农文旅融合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乡村环境。随着乡村电商的快速发展,针对农村的诈骗手段也花样翻新。团队成员深入分析农村高发电信诈骗类型和易受害人群特征,紧密结合石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精心策划了一场实用、易懂的反诈知识讲座,并制作了配套宣教材料。
讲座中团队成员用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拆穿骗子常用的话术和套路,并重点向村民传授了简单易记的“防骗三不”口诀: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个人信息、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成员也手把手地详细演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注册和使用的全流程,清晰讲解了96110预警劝阻电话的重要性,以及遇到诈骗时如何快速进行紧急止付等关键操作,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村民的“防骗盾牌”。
讲座结束后,团队现场发放了自编的《农村反电诈实用手册》及宣传单页共300余份。手册图文并茂,清晰列出了常见骗术的识别要点和被骗后的紧急处理步骤,方便村民随时翻看。同时,在社区书房设立了专门的反诈咨询点,耐心解答村民疑问,并现场帮助多位中老年人成功下载、注册了反诈APP,确保防骗知识能真正用起来。这些举措旨在提升村民数字安全意识与技能,为当地农文旅融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安全的数字环境,为石窑社区织密了一张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反诈防护网。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菁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