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接续传统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华服寻踪・汉裳承脉"文化赋能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跨越沪黔鲁等多地,以"汉服+文旅"创新模式开展文化传承实践。团队通过"教育沉浸""场景赋能"等多条路径,在贵州千户苗寨、上海多地暑托班及七宝古镇等场景中,让汉服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风景线"。

暑托班课堂:童心解码千年汉服密码

在多地的暑托班,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研学导师",为百余名儿童讲解从周朝到明朝时期不同朝代汉服服制的式样与用途,共同探讨来自民族起源的“服章之美”。通过"汉服拼图"游戏,儿童在拼接衣袖纹样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汉服服饰的传统美感。家长王女士观察道:"孩子回家后主动查阅《中国服饰史》,这种文化浸润比课堂说教更有效。"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玩汉服拼图所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暑托班展示汉服的合影

文旅景区:与游客共绘千年服章的当代对话

实践团成员身着不同形制的汉服,行走在贵州千户苗寨的吊脚楼间、江西博物馆的青铜器旁、上海金山嘴渔村的老街上下,宛如一幅幅流动的千年画卷。成员们以服饰为媒,与游客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或手持团扇,轻展衣袖演绎“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的魏晋风度;或俯身案前,用缠花发簪演示“螺钿镶嵌”的非遗技艺;或邀请游客试穿直裰,在镜中映照“衣冠载道”的礼仪之美。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在体验后惊叹:“这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是流动的哲学,是立体的史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千户苗寨调研的合影

从暑托班孩童专注拼合汉服纹样的稚嫩指尖,到千户苗寨银饰工匠敲打头饰的铿锵锤声;从博物馆亲子家庭试穿复原款汉服的惊叹眼神,到金山嘴渔村游客执团扇漫步老街的飘逸身影——上海立信"华服寻踪"实践团以服饰为舟,载着千年文明驶入当代生活的江河。

当暮色中的千户苗寨亮起万家灯火,当桃园村的古风舞蹈遇见Z世代的手机镜头,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仍在继续。实践团用行动证明:传统并非尘封的过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更是值得期待的未来。(图文 秦粒粒)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