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学院请“菌”出山小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绍兴市柯桥区兴华村,扎实开展乡村走访调研活动。小队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深耕乡土,用务实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在田野间书写助力振兴的生动篇章。
初探兴华:寻访菌菇之乡的振兴密码
兴华村地处绍兴柯桥湖塘街道,四面环山,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菌菇产业与乡村研学。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探访共富工坊基地,见证姬菇、猴头菇、羊肚菌等特色菌菇的人工规范化种植。
01零污染种植
兴华村采用传统生态农法,打造绿色健康的“野味”菌菇品牌,当地通过“小麦+高粱”套种和“酒糟养菌、废料肥田”循环模式,天冷时种植低温菌菇,天热时拆掉大棚种植水稻。菌稻轮作,使得一田有了两用,“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被授予现代农业技术基地,菌粮综合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兴华村致力于产业振兴推动强村富民,电力部门为菌菇基地量身定制“全电种植”方案。
湖塘街道是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之一,每年酿造季都会催生大量酒糟。这些饱含营养的“酿造余珍”,经科学处理后,恰成菌菇培植的优质养料;而菌菇培育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又能摇身变为轮作水稻的天然有机肥——套循环相生的生态链条,在此悄然流转。
02 农旅融合
近年来,当地深挖自身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将种植、采摘体验与研学课程巧妙结合,精心打造“菌菇主题“乡村旅游”新路径。这条创新的旅游线路,不仅为乡村带来了人气,更助力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
躬身实践:当大学生遇上“蘑”法工坊
01沉浸式实践学习
我们卷起裤脚跟随村干部在种植基地学习菌包的种类、生存环境、温湿度调控,了解从菌丝萌发到丰收的全过程。
02 文创赋能产业升级
兴华村打造共富工坊,陈列了当地多样化的菌类产品、包装盒还有钥匙扣等文创周边。
03酒香里的共富密码
步入浙原初酒厂,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作坊里的空气里,满是酒糟二次发酵的香味。不像头回发酵那样冲,倒带着点温吞的醇厚,混着淡淡的米香,慢悠悠地往人鼻子里钻。村干部告诉我们,浙原初酒业主营浙原初白酒销售、商务定制、原酒封坛等业务。秉持生态理念,走三产融合之路,打造白酒生态产业园,控股农业公司、合作社及教培机构,3000亩高粱种植基地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攻坚产业难题。
品牌坚守“自然发酵、零添加”,以传统工艺酿就清雅醇和的精品白酒,深耕浙江白酒文化传播,登陆全国糖酒会,多渠道宣传,获“省酒类优秀新品”“非遗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浙原初致力于填补浙江白酒全国知名度空缺,坚守初心酿本真味道。来浙、寻原、见初心。
结语
此次绍兴市柯桥区兴华村的调研之行,让我们真切触摸到这片土地涌动的产业活力与创新脉动。从循环相生的菌稻轮作基地,到酒香浸润的高粱酒坊,兴华村正以“点石成金”的智慧变废为宝,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黄酒糟化身菌菇沃土,菌菇废料反哺良田,高粱田酿出醇厚佳酿,一条绿色产业链在此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然而,产业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产品包装的标准化塑造与品牌内涵的深度挖掘,仍是亟待攻坚的课题。正如兴华村沈建强书记所言:“小山村要走差异化品质路线”。我们愿以青春创意为笔,为农产品价值跃升勾勒共富轮廓——让每一份山野风物都承载匠心故事,让每一款乡土特产都彰显地域标识。期待与兴华村并肩同行,让“创意让乡村更美好”的大赛理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绽放芳华。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