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万梦茹 侯开元 李偌晞 吴卓聪 刘佳龙 贾恒杰)为何关注藻类生态?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每一条河流的健康密码里。藻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直接反映水质状况和生态平衡。带着对水生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团队踏上了这场"用数据说话、用行动守护"的实践之旅。

▲图为秦岭溪流照片/图注 万梦茹供图

▲图为贾恒杰(左)与万梦茹(右)抵达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  万梦茹供图

科学调研:在山水间采集生态密码

实践的第一站是秦岭深处的河流。在海拔1500米的河段,团队成员顶着正午烈日,手持采样框小心翼翼地靠近河岸边的岩石。"藻类样本必须保持原始附着状态, slightest的搅动都可能影响数据准确性。"队长一边示范用牙刷轻刷岩石表面的附着藻类,一边提醒队员记录水温、流速等环境参数。采样袋上详细标注着经度、纬度和采样时间,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后续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从样带布设到数据记录,每个环节都体现着科研的严谨性——3天内完成8个采样点的系统调查,累计采集样本23份,为揭示藻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为万梦茹与贾恒杰正在采样万梦茹供图

▲图为典型采样区域草甸的九个样品侯开元供图

社会调查:倾听河流守护者的声音

走出实验室,团队又化身为"生态调研员"。在村庄,队员们设计了通俗易懂的问卷,用方言与村民拉起家常:"您觉得这几年河水有什么变化?""平时会看到有人在河边洗衣服吗?"遇到不识字的老人,队员便逐题读出选项,耐心记录他们的回答。78份有效问卷和12次深度访谈,不仅勾勒出当地居民的生态认知画像,更收集到"农药包装随意丢弃""旅游垃圾增多"等关键问题线索。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让科学数据有了更鲜活的现实注脚。

▲图为李偌晞与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李偌晞供图

▲图为万梦茹与当地年轻养殖户进行访谈万梦茹供图

科普互动: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乡村小学。队员们带着生动的科普PPT,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水下生命课"。当孩子们通过显微镜下的视频第一次看到水中"会跳舞的藻类"时,惊喜的欢呼声充满了教室。"原来小水草也能保护大河呀!"一名学生在本上写下这句话。这场持续2小时的互动,不仅让生态知识变得生动可触,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保护家乡水环境的种子。

▲图为万梦茹与当地小学生合影留念  万梦茹供图

▲图为科普宣传海报 侯开元供图

团队风采:以调研为基,以实践为桥

从实验室的精密分析到山野间的实地采样,从与村民的促膝长谈到对学生的耐心讲解,团队始终秉持"严谨、协作、担当"的精神。这些实践不仅深化了对藻类生态功能的科学认知,更搭建起"科研-社区-教育"的联动桥梁,为后续针对性保护行动提供了扎实的基线数据和群众基础。

这场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诚连接人心的过程。当科学数据遇上乡土智慧,当专业知识融入教育实践,绿色家园的蓝图正从纸面走向现实。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万梦茹 侯开元 李偌晞 吴卓聪 刘佳龙 贾恒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梦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