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江群涛 时培东)历史的厚重,在淮南寿县楚文化博物馆的每一寸空间里沉淀;青春的热忱,于安徽理工大学“楚韵青春行”实践团的每一步探索中绽放。作为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近日,这支由7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奔赴寿县楚文化博物馆,以青春之眼洞察楚韵千年,用实践之行传承历史文脉,让“三下乡”的意义在楚文化探索中落地生根 。

踏入博物馆的瞬间,“三下乡”的文化探寻之旅正式启幕。在一方灯光交织的玻璃展柜前,错落排列的圆形展品构成独特艺术造型,似楚地往昔的璀璨星辰,引得实践团成员纷纷驻足。作为大学生,他们带着课堂所学的知识框架,试图从这细腻的陈列里,捕捉古人的技艺灵光与审美哲思,小声的交流中,是对历史密码的好奇解码,更是“三下乡”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初体验——课本里的历史文化,在博物馆的实物前变得鲜活可触 。

图1 参观古代陶瓷器(摄影:蔡建成)

展柜中,古朴陶器静静伫立,纹理间藏着岁月的故事;珍贵文物散发着沉静光芒,每一件都似在无声诉说楚地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成员们或举起手机,聚焦文物细节,将历史的模样留存于镜头,准备带回校园分享给更多同学;或围站一处,轻声交流对文物用途、背后历史的猜想,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一步步探寻楚文化的基因密码。这是大学生特有的求知与传播欲,借“三下乡”的契机,他们既是楚文化的探寻者,也悄然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手 。

图2 博物馆金币墙(摄影:管文硕)

实践团里,管文硕成员手持专业影像设备,以镜头为笔,细致记录展柜中的文物。从不同角度的聚焦,到光影的精准捕捉,他们试图用现代的影像语言,为历史文物留存一份鲜活注脚,这也是大学生将专业技能融入文化传承的尝试。而博物馆内的历史场景展示、图文资料,也成为实践团探索的延伸。

图3 参观古玉璧文物(摄影:陈明慧)

成员们认真研读关于安徽早期党组织等内容,将楚地历史文化与红色传承脉络相连,让这次“三下乡”的维度不再局限于古,而是打通历史的纵轴,在文化传承中看见精神延续的力量,展现出大学生对历史文化更深层的思考与担当 。

行程尾声,团队在博物馆外的草坪前定格瞬间。“安徽理工大学‘楚韵青春行’实践团”的绿色旗帜在阳光下猎猎,7名大学生的笑容灿烂而坚定。背后,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博物馆建筑,默默见证着这场“三下乡”里青春与历史的相遇。

图4 参观安徽最早的党组织(摄影:管文硕)

此次寿县楚文化博物馆之行,于实践团的大学生而言,是“三下乡”中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他们触摸到了楚文化的脉络,从文物的质感、历史故事的温度中,加深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以青春的行动,践行着“三下乡”文化传承的使命。

未来,这支实践团将继续深耕楚文化挖掘,在学术调研、校园文化宣讲、文创创意转化等方面发力,让古老的楚文化在青春视角下,与现代校园、社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让“三下乡”实践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大学生的青春在楚文化传承的沃土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也为“三下乡”活动赋予文化传承的深厚内涵 。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