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22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携手组织的 “扎根西部田野 践行三农使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圆满开展。此次实践队伍阵容多元,汇聚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塔河青穗”实践队,以及塔里木大学“拓荒薪火・寻兵团红色农业足迹”“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助力农业发展”“直播赋能乡村 青春助农兴疆”等4支团队,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两校学子搭建起深耕农业知识、深化校际情谊、共促合作发展的优质平台。

▲“塔河青穗”与“拓荒薪火·寻兵团农业红色足迹”合影

校园探访:触摸校史底蕴,感知特色文化

实践伊始,中国农业大学的8名同学走进塔里木大学,先后参观了校史馆及校本部各楼宇。通过李亚鹏同学细致讲解农学院的发展历程,同学们得以深入触摸学校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讲解中特别提及校徽上绽放的梨花与“新梨7号”的渊源故事,让两校学子从独特视角读懂了校园特色背后的科研情怀与地域印记。

.

▲参观校史馆

交流启幕:校领导寄望殷切,实践基调庄重奠定

线上启动仪式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张远帆与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万素梅分别致辞。两位书记均强调了此次联合实践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活动的高度重视,并对参与学子寄予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进协作,为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庄重而积极的致辞,为整个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精神基调。

▲参加启动仪式

田野研学:深耕农技实践,共享知识硕果

走出校园,两校学子在田间地头开启了沉浸式学习之旅。

在托喀依乡调研时,大家与当地农户促膝长谈,塔里木大学的研究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向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细致讲解棉花种植的关键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共享与实践技能的互促提升。

走进塔里木大学南疆产教融合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毛廷勇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棉花套种孜然试验田、作物控水抑盐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试验地。他围绕“盐分随水分迁移”的核心原理细致阐释,清晰解读“干播湿出”技术要点、化学调控棉花株高的科学逻辑,并重点介绍了杜明伟院长团队运用“缩节胺”技术精准调控棉花生长的研究成果,让同学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知。此外,毛老师还结合两校校际关系与学子交心,寄语大家在实践中强化专业认知,深刻理解校际合作对农业发展的意义,珍惜情谊、携手共进。

▲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毛廷勇老师讲解“干播湿出”技术

在十团棉花高产示范田,曹楠老师聚焦“源棉8号”品种,从生长周期、抗逆性、产量、纤维品质等多维度,与当地推广品种“塔河2号”展开对比,让同学们明晰品种特性与区域适配性的关联。他还手把手传授数果枝台数、果枝数、化控打顶等实用技术,并用“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农谚,生动阐释棉花管理中“时机与长势协同把控”的原则,让抽象技术变得易懂。随后在免耕玉米种植区,曹楠老师系统介绍免耕技术在保墒、护土、省工等方面的优势,当地农业负责人则针对除草、前茬小麦苗处理等实操问题答疑,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的农业实操视野。

▲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曹楠老师带领参观十团示范田

企业走访:融合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拓宽现代化视野

在天玉种业,董事长吴洪涛为同学们详解实验田概况,带领参观总部与种子加工厂,并同步开展党课学习与入党宣誓活动。专业知识学习与红色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同学们在了解种业发展的同时,深化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天玉种业董事长吴洪涛带队参观加工厂

走进新疆三场丰收棉业,同学们深入了解企业概况,现场观摩无人机使用教学,直观感受智慧农业的高效与魅力;同时通过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及研发品种情况,进一步拓宽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视野。

▲观摩无人机作业情况

此次中农・塔大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以多维度场景、多形式活动为载体,不仅让学子们的农业知识储备得到极大丰富,更强化了两校间的合作纽带。未来,这种校际协作模式将持续为培养优秀农业人才、推动农业领域创新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参观睡胡杨谷合影留念


撰文 | 张欣欣

图片 | 李亚鹏

一审 | 任冬涵

二审 | 王宇嫣

三审 | 肖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亚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3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