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吴敏斯)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深入玉林市区,围绕客家话词缀的使用现状展开调研,通过与不同年龄层客家人的交流,清晰呈现出 “阿、牯、嫲” 等特色词缀在代际间的变迁轨迹。这些词缀不仅是语言表达的组成部分,更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生活印记与情感联结,其使用频率与感知差异,成为观察客家语言文化演变的重要切入点。

老年群体对传统词缀的情感联结尤为深厚,“车牯”“鸡嫲” 等说法在他们心中与乡土记忆紧密相连,听来满是生活的温度与亲切感。65 岁的黄奶奶回忆,过去村里的拖拉机被称为 “车牯”,不仅因其身形壮实如公牛(“牯” 在客家话中常指代雄性牲畜或有力量的事物),更暗含着村民对这一生产工具的亲昵态度;而 “鸡嫲” 的称呼,也远比 “母鸡” 多了几分家庭般的温暖 —— 在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一只会下蛋的 “鸡嫲” 是农家重要的 “家庭成员”,这种情感自然融入了日常称谓。这些词缀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既贴合事物特征,又暗含着对周遭世界的细腻认知。

中青年群体对传统词缀的使用则明显减少,他们虽能理解 “台”“凳” 等旧称的含义,日常却更倾向于使用 “桌子”“椅子” 等通用词汇,认为传统词缀与当下语境存在一定距离。一位 30 多岁的客家青年坦言,在城市工作生活时,若说 “车牯” 可能会被同事误解,久而久之便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词汇,即便回到乡村,与同龄人交流时,“桌子”“椅子” 也远比 “台”“凳” 更常用。在城乡流动的影响下,他们的语言表达更易受到通用语的渗透,对词缀的使用也更具选择性。

图为客语缀韵寻迹实践团成员采访玉林客家青年人

孩童一代对传统词缀的认知则更为薄弱,多数孩子从未接触过 “蚁公” 等说法,习惯用 “蚂蚁子” 这类带有通用语特征的表达。实践团遇到的几位 10 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没人听过 “台”“凳” 的说法,他们从幼儿园起就习惯了 “桌子”“椅子” 的表达;当被问及 “蚂蚁” 在客家话中怎么说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蚂蚁子”,而非老一辈所说的 “蚁公”。家庭中客家话使用场景的减少,使得他们难以自然习得带有特色词缀的表达,语言传承的代际断层由此显现。

图为客语缀韵寻迹团成员采访玉林客家儿童此次调研为理解玉林客家话词缀的代际变迁提供了鲜活案例,也为后续探讨语言传承与文化保护奠定了基础。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吕玉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吕玉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