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 (通讯员:何嘉扬、蓝筱妮、李桂娴)青石板路,古村炊烟,匠人指尖流淌的千年技艺……近日,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数字非遗 电商兴乡”实践团的15名青年学子,在桂林开启了一场为期数天的深度文化研学之旅。他们走进穿青书院、非遗体验馆、东漓古村,零距离触摸非遗瑰宝,感悟匠心精神,思考传承创新之道。
一、穿青书院:非遗文创点亮文化根脉
在幽静的穿青书院,创始人张杰老师向学子们展示穿青人迁徙史画卷的同时,也揭开了族群非遗创新的当代篇章。那些尘封的家谱、古老的仪式用具旁,陈列着由穿青人设计的壮锦纹样手包、麽咩图腾胸针等文创产品,将“衣尚青”的传统美学转化为现代生活器物。纹样中流淌的云勾花边、三节衣滚边等元素,与二维码故事卡结合,诉说着族群的文化基因与创新实践。
麽乜胸针,穿青人张杰介绍包包(林俏蓉/摄)
二、非遗体验馆:一场视觉与技艺的盛宴
步入非遗体验馆,仿佛进入了一座活态的文化宝库。色彩斑斓、工艺繁复的红瑶服饰,凝聚着瑶族女性的智慧与审美;造型各异、表情夸张的傩面具,承载着驱邪纳福的古老信仰;线条流畅、色彩饱满的彩色雕版印刷作品,展现了传统印刷术的精湛与魅力。队员们不仅认真聆听讲解,更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体验了部分工艺环节,亲身感受了“匠心”二字的重量与温度。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林俏蓉/摄)
三、东漓古村:活态传承的生动课堂
东漓古村是实践团此行的重要一站。在这里,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活态存在。队员们观摩了陶艺师傅如何将一团泥巴幻化成精美的器皿;亲手体验了用板蓝根等植物进行扎染,感受自然色彩的神奇;见证了古法木榨油坊里,木槌撞击发出的沉闷声响和流淌出的醇香茶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
与陈师傅交流山茶油古法制作工艺(秦文怡/摄)
四、数字赋能:青年学子的时代答卷
在探访与体验的同时,实践团成员手中的相机、录音笔从未停歇。他们系统性地记录每一项非遗项目的工艺流程、核心技艺、传承谱系和文化内涵,采集了大量高清影像、音频资料。“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数字化手段,为这些宝贵的非遗建立更完整、更鲜活的档案,也为后续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推广积累素材。”团队指导老师何教授介绍道。队员们还积极与传承人交流,探讨如何利用短视频、直播、VR/AR等数字技术,让古老的非遗更贴近当代年轻人,激发其新的生命力。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秦文怡/摄)
结语:桂林之行,是文化寻根之旅,也是青春赋能之旅。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学子们不仅汲取了八桂大地深厚的文化滋养,更以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和技能,思考着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他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继续奔赴下一个实践点,将数字的种子播撒,让非遗之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加璀璨。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