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戴廉增年画店的传承人执起狼毫,在宣纸上游走的不仅是 “童颜佛身” 的吉祥线条,更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密码;当莱茵小镇的 “莱莱”“茵茵” 卡通形象戴上法徽,传统法治精神便有了走进市井生活的鲜活模样。在杨柳青这片土地上,非遗的温润光泽与法治的理性光辉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明长卷。
年画里的秩序哲学
杨柳青年画从来不是简单的民俗装饰,那些色彩浓艳的图案里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秩序观。戴廉增年画店的 “鲶鱼跃莲” 图中,鲶鱼头、鲤鱼身、鲫鱼尾的组合既谐音 “年年有余”,又暗合 “万物有序” 的古老智慧 —— 就像三经路社区调解阳台漏水纠纷时,工作人员总要先理清责任边界,再寻得共赢之道。传承人讲述的 “年画先画脸” 技法,与综治中心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逻辑惊人相似:前者需先立其神,后者需先安其心,都是从核心处构建平衡的艺术。
运河滋养的 “庄稼忙” 套色年画,用层层叠叠的色彩记录着农耕文明的协作伦理。那些挥镰收割的农人、扬鞭赶车的脚夫,在画面中各安其位、各尽其责,恰如白滩寺村粉彩瓷器工坊里,画师与烧窑工各司其职,用分工协作守护着百年技艺的传承。当实践团成员看着工匠为瓷胎勾线填色时,忽然读懂:无论是年画套色还是瓷器上釉,传统工艺的精密流程里,早已埋下了 “依规行事” 的种子。
建筑与民俗中的规则印记
石家大院的 “门当户对” 门簪与 “马上封侯” 砖雕,是看得见的等级秩序;而莱茵小镇獬豸园里的司法神兽雕塑,则将抽象的公平正义具象为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这两种看似迥异的秩序表达,在杨柳青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 就像 “渔妇倒读为妇渔” 的文字游戏,既保留着民俗的灵动,又暗含着 “权利平等” 的现代法治精神。
在戴廉增年画店发现的 “九九消寒图”,每日一笔的填色规则与综治中心的调解流程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前者用八十一天的坚持勾勒出冬去春来的时序,后者以耐心细致的沟通化解邻里积怨,都印证着 “秩序源于坚守” 的真理。当实践团成员在蒲公英家庭农场看到中科院培育的蜜桃挂满枝头,忽然明白:科技助农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正如社区治理需恪守法治原则,二者皆是对 “规则力量” 的敬畏。
非遗传承中的法治护航
白滩寺村的粉彩瓷器工坊里,匠人手中的釉料配方既是祖传秘方,也是受法律保护的非遗资产。这种 “传统技艺 + 现代产权” 的双重属性,恰似杨柳青镇综治中心的职能 —— 既守护着 “娃娃大哥”“洗娃娃长岁” 等民俗的存续,也用法律武器防范着非遗被滥用的风险。当同学们戴上 “莱莱”“茵茵” 的头套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卡通形象的亲和力,更是法治文化 “润物细无声” 的传播智慧。
从石家大院戏楼上演的传统剧目,到三经路社区编排的普法小品《雨墙》,艺术形式在变,但 “以文化人” 的内核始终未变。那些在年画中反复出现的 “寿文化”“和美图”,与社区宣传栏里的 “邻里和睦” 公约,共同构建着杨柳青的精神秩序。正如周恩来总理支持杨柳青年画发展时所倡导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应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 这智慧里,既有非遗的温度,也有法治的尺度。
离开杨柳青时,暮色中的文昌阁与综治中心的灯光遥相呼应。忽然懂得,这片土地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是单一的文化符号或制度设计,而是年画的色彩如何晕染了法治的条文,獬豸的威严如何守护了非遗的鲜活。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选项,而是共生的密码 —— 就像那幅 “鲶鱼跃莲” 图,鱼有水则活,莲有泥则生,文化与法治,本就是杨柳青生生不息的双轮。
供稿 | 天津师范大学:戈一凡、王欣月、张子萱、贺明鸥、徐抒函、邱雅萱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