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山东大学文学院“青禾银杏”双育援教团一行走进界首市彩陶传承人曹渝汶的工作室,开展非遗文化调研与采访活动。团队成员通过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探寻界首彩陶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与当代发展,在触摸陶土温度中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活动中,曹渝汶老师以生动的讲述揭开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她介绍,界首彩陶始于隋唐,兴于明清,因地处黄河故道,当地特有的“黄胶泥”为制陶提供了优质原料,其“三彩刻花陶”工艺更是融合了绘画、雕刻、烧制等多重技艺,以“造型古朴厚重,纹饰粗犷生动”著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曹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彩陶历史渊源

“一块陶土要经过选土、制坯、刻花、上釉、烧制等2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得沉下心来。”曹老师一边展示手中的半成品,一边向团队成员详解关键技艺。她特别提到,界首彩陶的刻花工艺独具特色,艺人们以刀代笔,在湿坯上刻出花鸟、人物、吉祥纹样,再施釉烧制,最终形成“刻花见骨,釉色流韵”的独特风格。

图为团队成员向曹老师学习彩陶技艺

谈及彩陶的发展历程,曹老师感慨万千:“过去彩陶多为生活器皿,现在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她介绍,近年来通过融入现代审美、开发文创产品、开展研学体验等方式,界首彩陶逐渐走出“深闺”,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工艺细节,不时就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等问题与曹老师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曹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彩陶土

“曹老师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坚守与智慧。”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界首彩陶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山东大学文学院“青禾银杏”双育援教团始终关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此次活动是团队探索“非遗赋能”的重要实践。未来,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通过线上科普、校园展览等形式传播界首彩陶文化,助力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曼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曼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