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蒲雨萌 白晨旭 何欣玲 邢达云)近日,为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关中麦作文化的内在共生逻辑,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感悟中华农耕文明根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深入陕西关中腹地,赴杨凌、宝鸡、西安、铜川四市,开展了一场以“解码关中麦作与非遗的千年共生”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团队深入田野、对话匠人、研习文物,系统梳理麦作文明滋养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探索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杨凌溯源:触摸农耕文明的基因内核

团队首站走进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半坡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碳化小麦颗粒,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麦作文明的溯源之门。队员们循着麦粒的演化轨迹,梳理出小麦从野生驯化到抗逆性改良的品种迭代脉络,窥见先民与作物共生的早期智慧。而杨凌教稼园里,后稷雕像手持麦穗的造型,更将“教民稼穑”的传说具象化——麦穗的饱满弧度里,藏着农耕文明以麦为核的生存逻辑。

▲图为团队参观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

▲图为团队参观杨凌教稼园

麦作与非遗的共生,在非遗技艺中体现地尤为鲜活。在杨凌宁莉餐厅,省级非遗蘸水面的制作堪称“麦作智慧的活态演绎”:选用“小偃22”高筋面粉,经三小时和面、醒发,最终扯成“一根面”的裤带宽面,三小时的严谨工序凝结着先民对小麦生长周期的深刻理解。传承人赵军朋所说的“三根二两”古法标准,不仅是对食材的精准把控,更展现了关中百姓对食材的珍视与对日常滋味的讲究,让餐桌成为连接土地与文明的纽带。

▲图为团队拜访蘸水面非遗餐厅

▲图为团队采访蘸水面技艺传承人赵军朋

凤翔探秘:解码麦作非遗艺术里的生活哲学

宝鸡凤翔的田野间,麦作文化与非遗技艺的交融更显生动。南小里村的邰氏凤翔木版年画工作室里,第十六代非遗传承人邰伟伟向团队解析《男十忙》系列年画作品——十幅画面以刀锋为笔,完整刻绘从春耕到秋收的麦作全周期,刀锋刻痕间跃动着农耕文明的脉搏。“这些年画是农事活动的艺术存证,”邰伟伟指着画中场景说,“没有地里的庄稼,哪有纸上的热闹?”访谈中,他详述木版年画从祭祀用品到民俗文创的转型历程,也坦言后继乏人的现实困境,并呼吁更多青春力量加入非遗传承的事业中。

▲图为团队拜访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伟伟

不远处的处礼村,凤翔草编传承人杨全省以麦秆为料,演绎“点石成金”的魔法。经剖刮、蒸晒等十二道工序,原本废弃的麦秆蜕变为灵动的生肖挂件、实用的草编帽,“阖家团圆”手稿上交织的纹路,更暗合“过日子得抱团”的生存哲学。“草编的根在麦地,魂在生活”,他的话道破关中“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麦秆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非遗技艺扎根民间的养分。

▲图为团队拜访凤翔草编传承人杨全省

在凤翔区博物馆与文化馆,这种交融得到进一步印证:馆藏麦秆编器的绞丝技法与同期小麦品种特性高度适配,木偶戏、皮影戏的道具材质里,也处处可见麦作文明的渗透,让“麦脉”成为串联多元非遗的隐形线索。

▲图为团队参观凤翔区博物馆

▲图为团队参观凤翔区文化馆

耀州寻味:追溯面塑艺术的民俗根系

铜川耀州的面塑艺术,则让麦作与非遗的共生走进了民俗深处。面塑传承人崔百来演示的“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技法中,面团三小时的发酵时长,恰似小麦灌浆期的耐心守候,将作物生长的时序感融入指尖艺术。耀州面塑在非遗创新方面也卓有成效。铜川非遗保护中心的档案显示:2015年融入现代设计后,面塑产品复购率提升40%,成为非遗创新转型的关键节点,证明传统技艺在创新中亦可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拜访耀州面塑传承人崔百来

耀州博物馆内,唐代“药王庙会面花供品”与当代卡通面塑并置陈列,见证着非遗传承的韧性——从祭祀供品到文创产品,面塑作品以麦粉为骨,又随时代审美不断焕新,体现了传统技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在面塑作品《五谷丰登》中,挺立的麦穗与低垂的稻穗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实于关中麦田的景象,更凝固着“脚踏实地”的地域精神,让麦作符号成为民俗文化的情感载体。

▲图为图为团队参观耀州博物馆

▲图为团队参观铜川博物馆

长安拾遗:碰撞融合的古今对话

西安的调研,则为这场共生之旅打开了时空对话的窗口。半坡博物馆的席纹陶片上,谷物压痕与西安博物院的唐代石磨相互呼应,串联起数千年粮食加工技术的演进;唐代女俑佩戴的麦纹首饰,经测量其纹饰间距与当时小麦穗长完全一致,足见麦作符号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图为团队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

这种渗透在长安泥塑中更显奇妙。传承人苗春生的作品里,《看戏》老汉烟杆的质朴造型、《丝绸之路》商队的驼铃的搭配巧思,都带着关中乡土生活的印记,让艺术创作成为麦作智慧的另一种表达。而长安非遗展示中心的VR技术,更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火花——扫描泥塑麦纹即可触发小麦生长动画,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度,更揭示了科技赋能下麦作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图为团队拜访长安泥塑传承人苗春生

▲图为长安泥塑作品

麦脉永续:青春实践里的非遗传承答卷

实践让学生触摸到文明深层脉动,”带队老师蒲雨萌表示:“麦作非遗传承,是先辈智慧的延续,我们当用青春力量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能一直传下去,火起来。”这场贯穿关中大地的田野实践,用脚步踏遍麦作的印记,让青春贴近非遗的肌理,不仅解码了“麦养非遗、非遗传麦”的共生密码,更让青年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团队精心制作《麦脉相承》系列纪录片,完整记录凤翔木版年画、凤翔草编、杨凌蘸水面等非遗。后续团队将继续立足农林学科优势,让麦作文化借青春之力,与非遗共生长,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邢达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邢达云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5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