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榉海偕行·蓝海筑梦”志愿服务实践团联合台东街道太湖路社区,共同开展生态环保手工系列活动。通过科普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探索生态系统奥秘,让环保种子根植于心。

拼图启智:趣味互动播撒生态种子

正式活动开始前,社区工作人员精心组织“植物拼图”互动环节。孩子们分组协作完成植物图案拼接任务,在轻松的实践中认识植物形态特征,初步了解生态系统基础构成要素,迅速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活跃了现场的氛围,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科普筑基:层层递进解析生态密码

科普讲解环节,实践团成员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从种群、群落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讲解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重点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生物成分的功能作用,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的重要性,强调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不可替代性。

讲解中,成员们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整个系统提供能量;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取能量,在食物链中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维持着种群数量的平衡;分解者如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负责分解动植物残体,使物质重新回到环境中循环利用。同时强调,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同样不可或缺,它们与生物成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互动环节中,实践成员围绕不同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提问,涉及草原的生产者、池塘的消费者、湿地的分解者等内容。孩子们结合刚学到的知识积极举手回应,准确列举出各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这样的互动,青少年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为接下来的手工制作环节做好了理论准备。

巧手筑缸:实践操作搭建微观生态

手工制作环节,实践团成员为青少年分发玻璃容器、沙子、营养土、水草等材料工具,指导孩子们有序完成生态缸制作。从沙子淘洗净化、分层铺设基底,到植物种植、景观布置,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专业指导下,逐步搭建起微型生态系统。制作过程中,志愿者重点讲解生态平衡原理,提醒孩子们注意材料配比和植物生长条件,确保生态缸的稳定性。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生态缸逐渐成型。活动结束时,每位孩子都捧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专属生态缸作品,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把学到的生态系统知识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更在亲手搭建微型生态世界的体验里,切实收获了知识与满满的成就感。

知行合一:生态教育赋能成长之路

此次活动是海洋环保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的创新模式,有效提升青少年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水平。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掌握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更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