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通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光影文萃”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深度调研,以青春视角重新发现和诠释这座承载着高凉文化精髓的明代古塔。我们记录青年学子在宝光塔下静心聆听历史回响、在诗词碑文间触摸文化脉搏、与当地居民共话传承保护的生动实践,展现古塔作为历史见证者与文化传承载体的时代价值。
沉睡于鉴江畔的百年古塔——宝光塔,它的青砖黛瓦下,封存着怎样的文脉与传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光影文萃"乡村振兴实践团(通讯员:黄艺琳 / 摄影:苏玉莹、邓奕 等))在这个盛夏,深入高州古城,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踪。
青年学子静静伫立塔下,仰望这座历经600余载风雨的明代建筑。宝光塔俗称“粉塔”,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由高州知府张邦伊倡建,是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5.8米——广东现存最高古塔,全国明代第二高塔。他们拍摄斑驳砖石、风化台阶,记录岁月痕迹;踏上被无数足迹摩挲的台阶,指尖轻触残存碑文,仿佛触到代代守护者的温度。
古塔承载千年文脉——团队深入史料,揭开宝光塔作为岭南文化瑰宝的壮阔篇章。明代知县张晓的《秋日登宝光塔诗》最为著名:“浮图九级俯江流,乘兴抠衣豁倦眸...”清道光三年状元林召棠登塔前与船家对对联:“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这些诗词不仅展现宝光塔雄伟壮丽,更承载高凉文化深厚底蕴。塔身嵌有“云鹤双飞”“爵禄封侯”“鹏程万里”等23幅精美花岗岩浮雕,塔基每角镶嵌托塔力士浮雕,彰显明代工匠智慧。
然而,珍贵文化记忆正面临新挑战:塔身因多次雷击出现裂痕,塔顶渗漏,亟需修缮保护。如何让历史更好地传承?实践团积极构想未来:诗词文化研学基地?生态旅游观景平台?传统文化展示馆?关键在于活化中守护其历史价值、建筑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
采访当地居民时,一位受访者表示:“政府近几年对宝光塔有很多措施,周围进行绿化,工业园等建设,很多人来参观。”听到这些话,实践团成员既欣慰又深感责任重大。欣慰的是政府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古塔逐渐焕发新生;责任重大在于,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意识到肩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他们深刻体会到,保护文物不仅是政府责任,更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青年一代积极参与。
这是一次跨越600年的时光对话,更是一场文化根脉的深情追寻!“光影文萃”团队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心灵感悟文化魅力。他们系统梳理的,不仅是宝光塔的建筑肌理与活化可能,更是那段承载600年文脉与传说的历史记忆。团队成员坚信:当古老的宝光塔与新时代文明碰撞,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这座承载600年文脉与传说的宝光塔,终将成为引领高凉古城深度发展的精神灯塔与文化源泉,让千年古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程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程怡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