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刘博)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关键阶段,乡村振兴成为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探寻答案的重要课题。7月20日至7月27日,南开大学“恩施鹤峰龙潭村调研赋能乡村振兴:工农链通·文创铸魂·民生提质”实践队将目光投向湖北恩施鹤峰县龙潭村,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隅,2019年脱贫摘帽后,正面临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转折,其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性。这片土地兼具产业潜力与文化底蕴:茶叶、箬叶等特色农业筑牢根基,工业园区与老牌企业暗藏工农融合机遇,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更亟待与发展实践结合。带着对“工农如何联动、文化如何赋能、民生如何提质”的思考,实践队深入村庄、企业与红色遗址,用实践记录基层振兴的鲜活路径。
村庄深度走访,聚焦民生实情
实践队深入龙潭村,连续4天开展入户调研,累计走访81户村民(覆盖约300人,占村常住人口四分之一)。通过“一对一访谈+问卷记录”形式,重点收集劳动力结构、收入来源、土地流转、政策认知等数据,厘清村民对基础设施、就业岗位、产业发展的核心诉求,掌握“民生提质”的一线情况。
在入户调研基础上,实践队与龙潭村村委会、江汉油田对口帮扶单位召开专题座谈会。村支书介绍了村里茶产业发展现状、基础设施短板,以及青壮年外流导致的土地闲置问题;帮扶单位则分享了在饮水工程、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扶成果,同时提及“村民对部分农业政策了解不足”“产业规模化缺资金”等推进难点。通过座谈,团队进一步厘清村民的核心诉求:既盼改善基础设施,也希望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更期待获得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为后续“民生提质”建议的提出找准了靶心。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亲切沟通。额·德娃 供图
走访当地企业,谋求工农联动
7月24日,实践队走访鹤峰太平工业园区,实地考察楚茶科技、楚杏堂食品、湖北容美精酿啤酒等企业,参观茶叶精深加工、特色食品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了解“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布局,重点记录园区与乡村的原料供应、技术指导、就业联动机制,剖析“工农链通”的产业基础,用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勾勒出“工农联动”的清晰路径。
7月25日,实践队探访太平华新水泥厂,调研其“央地协同”运营模式,实地察看水泥生产线、垃圾协同处置设施,通过与企业管理层、本地员工交流,了解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80%为本地劳动力)、支撑乡村基建(优先供应建材)、反哺民生(税收投入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以实打实的举措诠释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补充“工农链通”的多元案例。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华新水泥(鹤峰)民族建材有限公司。额·德娃 供图
在实践期间,实践队员认真学习企业运作模式,寻求工农结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提出的“以工哺农”的立体化乡村振兴支撑体系以及“师徒制”反哺农业法符合我厂发展规划,被考虑纳入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构建了乡村振兴体系下的一条特色工农结合路线。
调研结果产出,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队员耗时数日深入恩施鹤峰龙潭村,完成两万余字调研报告,多维度剖析乡村振兴现状与路径。报告分五部分,涵盖研究背景、方法、过程、结果及建议,建议聚焦民生提质、工农链通、文化赋魂三大维度,为龙潭村及类似地区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在旅游与红色文化、名俗文化结合方面,实践队员设计了32公里“红色研学·土家院落”样板带,其以贺英纪念馆为核心,秉持红色革命教育与土家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理念,串联起纪念馆、生态茶园、非遗院落、军部旧址等节点。在这里,可通过AR互动、家书诵读感受革命历史,在茶园体验制茶并定制“红色茶礼”,学习吊脚楼技艺、西兰卡普织法及传唱土家版《十送红军》,还能参与军部电报破译游戏,既让红色基因与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又以“红色引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在推动民生提质方面,实践队员借鉴浙江“枫桥经验”,构建网络化联通机制,按地理特征与交通情况划分网格区域,选取交通便利处的村民代表担任网格员,负责收集反馈村民需求、宣传解读政策、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形成“村委会-网格员-村民”三级联动体系,为网格员提供培训和物质支持,高效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最后,实践队员还为这次调研设计了特色文创,包括乡村振兴主题海报和土家族女孩。海报以山水田园为底色,红日、耕牛与农人勾勒出乡村诗意,传递出龙潭村质朴的烟火气;人物设计融合土家头饰、服饰等元素,手中竹篮盛满当地特色茶叶,把土家风情与产业符号巧妙融合,让文创成为乡土文化与经济脉络的生动缩影。
▲图为32公里“红色研学·土家院落”样板带。周已爱 供图
全体实践队员在调研期间认真负责,虚心学习,积极探求工、农、旅游业三大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因此本次调研活动成果得到了县、镇、村三级单位的一致认可,同时得到了本土企业的支持。其中,32公里“红色研学·土家院落”样板带、“以工补农”立体化乡村振兴体系等得到了组织和本土企业的高度认可,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未来道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8天的鹤峰实践,南开大学实践队走过贺英纪念馆的红色足迹,踏遍龙潭村的茶田农舍,探访了工业园区与老牌企业,在81户村民的心声里、在产业链的协同中、在红色文化的传承间,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基层逻辑——这里有茶叶从田间到车间的 “工农链通” 实践,有贺英精神赋能绿色产业的“文创铸魂”探索,更有从“脱贫摘帽”到“生活提质”的民生变迁,而劳动力结构失衡、土地集约化不足等挑战,也让有志青年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持续破题,青年更应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思考助力发展。(通讯员:南开大学文学院 刘博)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博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