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黄木龙、林智华)近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上漖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以“特色文创解码龙舟文化基因图谱”为主题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整合多专业力量,以实地调研等方式探寻龙舟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形成系列成果并获媒体关注,为高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青春样本。
深入调研摸实情,精准发力探路径
7月22日,实践团走进上漖村村委会,与村党委书记汤书记、杜主任等村干部,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共同参与“群贤汇智・百策兴村”座谈会,围绕龙舟文化传承现状与难题深入交流。
会上,村干部与匠人代表道出了龙舟传承面临的多重困境,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着:“政策支持未能及时跟进,船厂审批、土地性质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发展;老匠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却鲜少愿意学艺,更有部分老师傅因普通话不流利,不愿申请非遗认证;加之龙舟制作难以机械化,每条船的尺寸又各不相同,再碰上船厂空间狭小、设备摆放受限,传承之路更添阻碍。”
“这些问题让我们明确了方向——必须先吃透非遗核心技艺与传承现状,才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实践团队长林智华说道。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决定深入匠人工作室与龙舟制作基地,为后续文化转化积累第一手素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群贤汇智・百策兴村”座谈会现场。
探访非遗承匠心,细品手艺悟传承
“龙船可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慈禧太后那时候就有呢!”在“三个阿茂工作室”,梁师傅一边给龙舟模型的龙头装胡须和角,一边向实践团成员讲述龙舟的过往。他介绍,这些精致的龙舟模型是2010年后才开始制作的,“以前老一辈做得没这么细,我们就想做得跟大龙舟一个样,让更多人看到龙舟的美。”工作室里,用龙舟零件做的茶盘、罗伞改的台灯、龙船造型的红酒架,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原来传统元素能这么‘潮’!”
▲图为梁师傅给龙舟模型的龙头装胡须和角以及与实践团的大合照。
随后,实践团来到有150年历史的上漖龙舟制作基地。黄剑庭师傅指着木料介绍:“我们都用马来西亚的坤甸木,泡在水里越久越结实,一条船能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说着,他演示起拼接木板的手艺,”关键就在这‘掌口技术’,几块短木头拼起来,能做40米长的船,必须拼得严丝合缝才行。“这些工艺太精妙了,我们得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实践团成员刘静雨边拍视频边说道。
▲图为上漖龙舟制作基地现场。
正是这次探访,让团队将“寻龙材”“学掌口”等真实技艺融入桌游设计,让传统手艺以更鲜活的方式被感知。
创新载体传薪火,青春力量活文化
在“水乡探秘・童心绘趣”亲子活动现场,实践团成员耐心指导孩子们在船桨模型图上彩绘。30组家庭参与其中,孩子们用画笔赋予龙舟元素新创意,最终10幅优秀作品的小作者获赠原创“龙啱啱”IP文创周边。“没想到龙舟这么有趣,我以后要学做龙舟模型!”拿到奖品的小朋友说道。
▲图为“水乡探秘・童心绘趣”亲子活动现场。
为让年轻人主动走近龙舟文化,实践团还联合洛浦街文体工作负责人叶安琪开展龙舟主题桌游研讨会。“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传统故事,才能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叶安琪说。实践团设计的桌游中,玩家化身龙舟传承人,通过“找木料”“学手艺”“赛龙舟”等环节,沉浸式了解龙舟历史与制作技艺。
▲图为龙舟主题桌游研讨会现场。
此次实践,团队收获颇丰:回收线上线下有效问卷1500余份,建成公众对龙舟文化认知与需求的数据库,为村委会制定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撰写5万字实践报告,提出“非遗+文创+研学”融合发展路径,已被上漖村委会采纳;设计的龙舟主题桌游完成美工设计,进入测试阶段;“龙啱啱”卡通形象及周边获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文创+”竞赛三等奖,为本土文化品牌化打下基础。
▲图为实践团原创“龙啱啱”IP文创周边与龙舟主题桌游部分卡牌设计。
“从船厂的木屑到桌游的草图,我真正懂了‘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离根’。”实践团成员刘同学感慨道。接下来,团队将持续盘活实践成果,助力上漖村活化龙舟文化,让老手艺在乡村土壤中扎得更深,在青年群体中传得更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智华、黄木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智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