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王颜晴、张璐莹)近日,宁夏大学“沙枣花香”社会实践团来到中宁县,开展三下乡调研活动,通过参与展会、走访企业、考察基地等手段,了解当地枸杞、硒砂瓜等特色产业在科技助力下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与种植户、企业技术人员、乡干部等进行深入交流,探究产业振兴的科技路径。
展会直击:2大会场窥见中宁农业产业活力
宁夏大学“沙枣花香”社会实践团首站便扎进了第八届枸杞博览会与硒砂瓜品鉴会的现场。博览会上,来自23家企业的枸杞原浆、枸杞巧克力、枸杞面膜等百余种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从“红果果”到“全产业链”的蜕变,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科技对产业边界的拓展。实践团成员在博览会中与种植户、加工厂工人、农技员等进行深入交流,倾听枸杞产业从传统晾晒到智能烘干、从人工除草到无人机植保的转变,深切感受到枸杞种植装上“智慧大脑”后的巨大变化。实践团成员分组行动,对不同产品的研发背景、市场定位、销售情况进行详细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博览会与加工厂人员交流
在喊叫水乡2025硒砂瓜文化品鉴会上,实践团成员与当地的瓜农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千把块。现在种硒砂瓜,亩均收入翻了好几番!”种植户大叔算起增收账,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地固海扩灌扬水工程解决了灌溉难题,电商培训让农户学会了直播卖瓜,乡干部的同志介绍,“全乡19个贫困村全脱了贫,硒砂瓜成了实实在在的‘脱贫瓜’‘振兴瓜’。”
▲图为实践团参加硒砂瓜文化品鉴会
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硒砂瓜种植基地,亲眼见证了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从滴灌系统到智能监测设备,无不彰显科技的力量。通过与农户的进一步交流,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助农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企业深访:5家龙头探秘“红果果”的富民密码
为系统调研中宁特色产业的发展态势与振兴路径,实践团以当地多元产业为考察样本,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走访等方式探究其从种植到转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密码。在多元产业中,枸杞产业无疑是中宁的“红色名片”,科技的深度融入让这枚“红果果”焕发新生。带着展会见闻,实践团随后深入走访了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宁夏杞鑫种植基地、全通枸杞加工基地、永寿堂中医研究院、杞滋堂(宁夏)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这5家中宁枸杞产业的重要主体。
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枸杞产业的“智慧”转型之路:无论是无人机遥感、枸杞生长模型等先进监测技术,还是“无人机+农业”的精准撒药模式,无不彰显着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图为实践团与技术人员交流
实践团在枸杞加工基地参观了产品生产流水线和产品研发展示中心,亲眼见证了枸杞从采摘到清洗、烘干、分选、包装的全自动化流程以及从种植、生产、包装、存储等全过程可追溯和全链条可覆盖。
▲图为实践团参观枸杞加工基地
▲图为实践团参观企业
实践团更是了解到枸杞在科技赋能下成为了生态健康的“标兵”:滴灌精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水三成、肥效倍增的效果,推动枸杞种植绿色发展;AI智能问诊台则将枸杞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进一步助力个人健康。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AI智能问诊台
基地考察:4处田间见证科技落地
从企业车间到田间地头,实践团的足迹最终落在了4处一线种植基地。
太阳梁乡的枸杞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成为了当地弱劳动力的坚实依靠。但当实践团成员加入采摘工亲身体验,却发现了采摘的艰辛。指尖被尖刺划破的痕迹,让他们对“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体会。“每人每天摘不了多少,这活儿机器干不了,鲜果太娇贵,一碰就破。”合作社负责人的无奈,成了团队记录的首个产业痛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一日采摘工”
不止枸杞产业,其他特色产业也有各自的课题。在干旱少雨的环境里,卵石为硒砂瓜吸热保墒,但夏季长时间的暴晒还是会使果实灼伤;针对宁夏特殊的气候条件,桃产业通过“滴灌驯旱、砧木嫁接、套袋锁鲜”破局,但其创新发展仍面临“留不住高质量人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小番茄产业能够实现48小时抵达市场的快速响应,但“小番茄机械采摘损果率高,综合成本比人工采摘还高”的问题仍困扰着企业……实践团成员杨莹说:“我们要把这些真实问题收集起来,让更多人看到产业振兴的复杂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蟠桃园负责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圣女果种植基地采摘工人
“调研不是终点,能让问题被看见、被关注,就是我们实践的意义。”实践团负责人说。当他们把记录着田间地头真实声音的笔记合上时,宁夏的夕阳正为枸杞红镀上金边。这场以调研为主的实践,或许没有提供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但它让高校与乡村的联结更紧密,让产业振兴的路径在真实观察中愈发清晰——而这,正是青年学子扎根大地的价值所在。
▲图为实践团在中宁县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颜晴、张璐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颜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