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戏剧《瑶王的诞生》成果汇演活动现场。王日钜供图

教育活泉:青年践行“百千万工程”

晨曦初染横垌瑶寨,为深入贯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精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近日深入永宁镇横垌瑶族村,开展为期一周的非遗进校园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传承瑶族文化为核心,围绕原创儿童剧《瑶王的诞生》展开,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本次实践的缘起,深植于队长罗翊慈去年的一次叩问。她曾问镇长:“大学生进入乡村,最有意义的是什么?”镇长恳切回答:“希望你们能带来教育的‘活泉’。”今年盛夏,队长带领团队如约而至,以行动回应这份深沉期许。

原创剧本:《瑶王的诞生》燃起文化之火  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是由团队成员创作并编排的民族神话儿童剧《瑶王的诞生》。剧本融合了瑶族的民族神话、瑶语、长鼓舞和竹竿舞等非遗元素,让孩子们不仅在舞台上演绎民族历史,更在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形式生动的表达方式,非遗文化得以在孩子们的心中焕发新生。

实践团队长罗翊慈正耐心指导公益课堂成员练习竹竿舞的基本步伐。王日钜供图

《瑶王的诞生》排练剧照。王日钜供图

回应文化的呼唤:守护与传承在与村干部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文化断层的严峻现实。一位队员的话语触动人心:“正因为这里需要被看见,才更需有人来;正因为文化面临断层,才更需有人守护。”这一回答不仅回应了当地对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青年对瑶族文化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瑶语复兴:从课堂到生活 在民族希望学校的课堂上,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瑶语,通过日常对话与互动让古老的语言焕发活力。一位学生的惊讶提问“老师,你也会讲瑶语吗?”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刻感受到文化复苏的力量。通过语言的学习,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底蕴与生命力。

实践团采访当地民族希望学校校长。王日钜供图

课堂上,一位小学生眼前一亮惊喜地问:“老师,你也会讲瑶语吗?”为营造沉浸氛围,罗翊慈与成员陈星羽提前自学教材,教授孩子们“你好”“你吃饭了吗”等日常用语。教室里彼落的稚嫩瑶语声,宛如古老语言复苏的初啼。

草药与智慧: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在草药课堂上,队员们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草药知识,增强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动手实践和创意拼贴,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了草药的药用价值,也体验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无限可能。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及草药画。王日钜供图

盘王节:文化调研与传承在草药课堂上,队员们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草药知识,增强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动手实践和创意拼贴,孩子们不仅认识到了草药的药用价值,也体验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无限可能

族群故事:守护记忆通过与瑶族长者的访谈,团队了解了族群的历史记忆,聆听了他们关于族群迁徙、历史传承的动人故事。正是这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族群记忆,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

队员王日钜、国李敏与瑶族会长进行深入交流,黄子鹏、王雨萱参与访谈并记录

成果展演:民族神话与文化自信

在《瑶王的诞生》的成果展演中,孩子们身着瑶族服饰,在台上生动演绎了瑶族的创世神话。演出结束后,一位小演员问道:“老师,我们还能再演一次吗?”这质朴的童言,反映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公益课堂学员演绎瑶族非遗盘王节剧目。王日钜供图

薪火相传:文化传承的青春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保留在书本中的枯燥记载,更是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记忆。通过此次实践,瑶寨的儿童不仅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青年学子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文化的火种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延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瑶韵绵绵”实践团与永宁镇文化站站长合影。王日钜供图

撰文|罗翊慈 王日钜 陈丽虹 龚紫轩

排版|王雨萱 黄子鹏 国李敏 陈博 陈星羽

图片|王日钜

审核|罗翊慈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0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