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仙人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槌子轻叩布料的脆响此起彼伏。武汉学院木樨 “向阳而生” 大学生实践团以 “大自然的魔法印记 —— 非遗植物拓染” 为主题,为爱心托管班的孩子们带来一堂融合自然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课。志愿者许佳依手把手教学,引导孩子们以槌为笔、以叶为墨,在棉布上拓印自然肌理,于动手间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体悟 “天人合一” 的东方哲思。
图为实践团队员许佳依在支教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照片
“植物拓染是商周时期流传至今的草木染分支,古人用捶打植物的方式将叶脉‘复刻’在织物上,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课堂伊始,许佳依以《诗经》中的草木染记载为引,结合唐代“捶草印花”技艺的史料,为孩子们铺展这项非遗的历史长卷。她展示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服饰纹样与现代拓染作品的对比图,让孩子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跨时空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队员许佳依在支教课堂上讲述植物拓染非遗传承意义的照片
实践环节,队员们备好新鲜的枝叶、花卉与纯棉方巾,用示范的方式,逐一讲解制作步骤。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用胶带固定叶片,举起小槌轻敲。当胶带被轻轻撕下,树叶的网状叶脉、花瓣的渐变色晕清晰浮现,学生雷思远惊喜地叫道:“我的布上留住了夏天的样子!”
图为仙人渡中心小学学生雷思远做手工照片
最动人的是创意迸发的时刻。有的学生用三叶草拼出小花,有的将薄荷茎秆摆成星星,还有人把紫甘蓝花瓣叠放,拓出梦幻的蓝紫色晕染。“老师,我的布闻起来香香的!” 学生唐艺姮捧着拓有薰衣草的方巾,话音未落,引得众人凑近作品深呼吸。许佳依介绍道:“这就是植物拓染的神奇之处,它让我们同时拥有视觉、嗅觉和触觉的美好体验。”
课程尾声,孩子们高兴地举着作品合影。当被问及收获时,孩子们的回答质朴而深刻:“我知道了古代人没有染料也能做出漂亮的布”、“原来身边的树叶都是画画的工具”、“非遗就是要我们把老手艺传下去”。
图为非遗植物拓染手工课成品展示照片
课程尾声,实践团队长姜文宇表示:“木樨实践团将非遗课程纳入夏令营,意在以沉浸式体验让乡村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丽。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创造的生活智慧。”
夏风穿窗而来,携着窗外蝉鸣掠过孩子们手中的拓染方巾,棉布上的叶片纹路在斜阳下泛着微光,草木的清香混着孩童的笑语漫溢开来。这些带着盛夏印记的作品,既是非遗技艺在乡野的生动绽放,更像一粒粒饱满的文化种子 —— 沐浴着夏日阳光,正悄悄在孩子们心底扎根,终会生长出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成为文脉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力量。(撰稿:王文薏、许佳依)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文薏、许佳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佳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