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丽水学院“减负·护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丽水市莲都区各所中学,开展关于学业减负后,初中生心理状态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聚焦“双减”政策实施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长尾效应”,通过对家长、学生的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多维度捕捉青少年心理动态,探索政策影响下学生隐性压力的形成机制及干预策略,引发社会对教育变革的深度思考。
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丽水莲都区城西中学。调查组采用“一对一访谈+匿名问卷”形式,围绕学业压力、课余生活、亲子沟通等核心问题展开调研。放学时段,身着校服的学生们驻足填写问卷,家长们也主动分享观察与感受。城西中学一位初二学生坦言:“作业少了,周末能和同学打球,感觉没那么压抑了。”而七年级家长张女士则表达担忧:“孩子课余时间增多,自控力弱,反而沉迷手机,真不知如何引导。”
▲实践团队在丽水市莲都区城西中学门口
次日实践团队前往花园中学北校区,对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进行了简单的访谈。访谈内容聚焦家庭教育观念转变,例如“是否仍为孩子报名学科类辅导班”“对‘双减’后孩子成绩发展的期待”“与学校沟通的频率”等。记录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知差异,部分家长表示“支持减少重复不必要的作业,但担心孩子成绩下降”。后续实践团队赶往天宁中学,主要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记录学生放学后的活动选择,如参与兴趣班、体育锻炼或居家休息的比例,直观反映政策对课余时间分配的影响。
▲实践团成员采访天宁中学学生
这几日调研尽管烈日炎炎,学生与家长仍积极参与,现场填写问卷300余份,完成访谈50余人次。后续,团队将通过联系各班主任持续发放电子问卷,收集更多实证数据。未来,调查组将汇总分析数据,形成专题报告,为进一步优化“双减”配套措施提供参考。
在琐碎中寻找意义 ,“减负·护心”团队成员钟郑艺表示 “作为后勤组成员,我负责发放问卷、维持秩序,看似‘打杂’,但当看到同学们认真填写问卷、家长主动询问调研进展时,我感受到一种集体参与的力量。实践活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无数微小行动的汇聚。”“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而非填满容器。”团队负责人黄思思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更多人看到政策落地中的‘真实痛点’,共同为初中生营造一个更包容、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学术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为“双减”政策的持续优化贡献了青春智慧。
撰稿|潘书杭
图片|李乐瑶
审核|黄思思 王晓帆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书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书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