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了解传统技艺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7月23日至7月25日,安徽大学“桃纸幺幺”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次关于寿州窑和宣纸非遗文化传承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的成员一行人走访了安徽省淮南市凤鸣陶瓷有限公司、寿州窑陶瓷传承基地以及宣城市丁家桥镇汉唐纸坊和小岭村的非遗人家,亲身体验了传统陶瓷和宣纸制作技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
实地调研与文化体验
在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中,学员们首先参观了凤鸣陶瓷寿州窑、泾县宣纸产业园等地,了解了寿州窑陶瓷和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和宣纸在当地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员们通过亲身体验、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深入理解了这些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特别是在寿州窑,学员们有机会亲自动手体验陶瓷制作,感受到了古老技艺与匠人精神的无缝对接。宣纸产业园的参访则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了宣纸的生产流程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调研与问卷调查:了解公众认知与传承需求
除参访之外,学员们还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当地居民以及其他群体对寿州窑和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调查内容包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传承现状以及保护传承政策的看法等,旨在了解广大民众对非遗文化的态度及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学员们还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收集了大学生群体对于寿州窑和宣纸的认知信息,进一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非遗文化传承的现实挑战与前景
此次调研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之旅,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现代社会的机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时代进步带来的挑战。现代人审美的变化、科技的应用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传统技艺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上面临巨大压力。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转型也被提上了日程。以宣纸产业园为例,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宣纸产业不仅创造了文化价值,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动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手工艺品销售等多种方式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尤其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利益。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多维度方式,本次实践课活动让学员们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学员们不仅增强了对寿州窑与宣纸等传统技艺的认知,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关注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未来将通过更多样化的途径走进大众生活,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发展。每个人都是这份文化传承的见证者与守护者,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活力、焕发光辉,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讯员:王思怡 指导员:齐习锋)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