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内涵,感悟新时代丝路精神的价值意蕴,凝聚“一带一路”能源走廊中的石油精神力量,近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能源使命·青春接力”社会实践团深入油田一线,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克拉玛依与西安探寻石油精神。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先后前往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通过“劳模寻访+校友座谈+企业走访”的多元形式,记录劳模工匠口述史,深入了解石油企业发展。团队成员一路走访一路思考,在现实图景中绘制“一带一路”能源走廊中的石油精神图谱。

深地先锋:谭文波的钻探人生

“我们每一次用钻头探索地层的深度,都将奠定祖国崛起的高度”——在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公司,大国工匠谭文波的工作室里,这句誓言刻在每位成员心中。这位油田的“土发明家”,用三十年时间练就了解决井下复杂难题的“绝活”。2018年,他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成为石油钻探领域的标杆。

“地下几千米的地层如同‘黑暗迷宫’,而我们的工具就是照亮迷宫的火把”,谭文波向实践团展示着他创新工作室的成果。由他领军的“谭文波工作室”已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了数十项钻井技术难题。

在讲解自主研发的随钻测量工具时,他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套系统能实时获取井下数据,相当于为钻头装上了‘眼睛’和‘神经’。”

油井名医:陈其亮的平凡坚守

“做平凡的人,干平凡的事”——在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陈其亮班长的座右铭朴实无华却力量千钧。今年,这位“油井医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油田的骄傲。

陈其亮1973年9月出生,自参加工作以来,从采油“门外汉”成长为技能专家。他的多项技术创新在现场推广应用,成为解决油井“疑难杂症”的专家。“油井就像人一样会生病,我的工作就是当好‘医生’。”在井站现场,陈班长边检查设备边向我们解释,“听异响、摸振动、看参数,每个细节都是油井传递的‘语言’。”作为金牌教练,他培养的青年技术骨干遍布油田各个岗位。他总说:“平凡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戈壁红柳:肉孜麦麦提·巴克的跨越之路

“奋斗铸就梦想,知识改变命运”——在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这句标语醒目地悬挂在“肉孜麦麦提·巴克班”的工作室内。面对这位维吾尔族班长,很难想象他曾经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1991年,15岁的我离开和田家乡时,频频回望土坯房,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肉孜麦麦提的讲述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改变命运的起点。初到油田时,他因听不懂师傅让拿“管钳”的指令,误拿了铁锹和扳手,只能躲在角落偷偷落泪。

师傅景佩江送他一本《新华字典》,他如获至宝,将10990个汉字抄写两遍。巡井时跟着收音机练发音,班组学习时主动读报。三年苦功,他不仅攻克了语言关,还通过了普通话八级考试。

2006年,他创办的“红柳石油网”上线,收录石油专业文章上万篇。如今该网站拥有5000多个注册用户,点击量突破40万人次。“进步不能靠一个人,也不能止于一个人。”他这样解释自己创办网站的初衷。

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近五年取得32项国家专利,158项小改小革创新成果,创造经济价值500多万元。从南疆农村“小巴郎”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肉孜麦麦提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又用技术点亮了更多石油人的梦想。

知行大匠:薛魁的知行之道

“终身学习,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装置区,薛魁的这句座右铭被展示在员工通道的醒目位置。

1970年5月出生的薛魁,是乙烯装置的首席技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坚守生产一线三十余载,从普通操作工成长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

“乙烯是石化工业的粮食,我们装置就是‘产粮大户’。”薛魁自豪地向实践团介绍,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在控制室里,他指着复杂的工艺流程图说:“每个参数波动背后都有故事,需要理论和经验的结合才能读懂。”他编写的操作规程已成为行业范本,培养的徒弟多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

创新先锋:李海军的专利之路

“我们流出的汗要用我们滚烫的心烘干”——在新疆油田新港公司创新工作室,李海军领衔人的这句格言,道出了石油人战天斗地的豪情。

这位1974年7月出生的油田专家,现任新疆油田新港公司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带领团队取得47项国家专利,出版发行教材5部,获省部级以上成果18项。

“问题就是创新的起点。”李海军向我们展示他发明的抽油机盘根盒,“原来的设备漏油严重,我们重新设计后,更换周期从2天延长到1个月,单井年节约成本上万元。”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创新成果照片:可拆卸磁力式油嘴套筒扳手、抽油机驴头悬绳器支撑盘……每一项发明都源自生产现场的实际需求。

基层脊梁:李海涛的班组哲学

“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李海涛的这句管理箴言,成为“李海涛班”的行为准则,他创建的班组管理模式,培养出吐尔逊江·木明等一批优秀骨干。在“李海涛班”,每位员工都是安全“主角”。每天晨会上,安全提醒成为必修课;工作间隙,隐患识别培训随时开展。“真正的智慧在一线,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井场。”李海涛如是说。

实践团前往“一带一路”开放之都西安,参观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产业工坊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相关展区,深入了解石油测井技术发展、企业运营以及油田发展历程与精神传承,在科技之光与石油精神丰碑的交织中,触摸中国石油工业跃动的脉搏。

步入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产业工坊,“创新测井·服务油气”的主题通过六大板块、四个篇章生动诠释了测井作为“地质家眼睛”的奥秘。其背景墙上五大业务团队的身影,正是“专注、创新、责任、共享”核心理念的鲜活注脚。

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相关展区,实践团回顾了其发展历程。1978年,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石油大军和解放军指战员们以“跑步上工”的姿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拉开了创业序幕。从马岭油田的早期开发,到80年代发现安塞油田并创造出享誉业界的“安塞模式”,再到靖边气田、苏里格气田等大气田的规模开发,长庆油田不断挑战“磨刀石”般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极限。2020年,其油气当量历史性突破6000万吨,登顶中国最大油气田,创造了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奇迹。

展区同样闪耀着科技创新的光芒,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苏里格致密气藏超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完井关键技术等重大突破,为高效开发插上了翅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智能化转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的生产监控系统实时掌控着数万口井的“心跳”,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在广袤的油田上不断地工作,安全环保与高效生产在这里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最打动我们心灵的是那份厚重而炽热的精神传承,展板上一段段为祖国石油事业奉献,甚至牺牲的事迹,让我们深受震撼与教育,深刻体会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忠诚与担当。”实践团成员们的心声道出了新时代青年能源接力的使命担当。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采访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劳模与企业导师们的智慧箴言。肉孜麦麦提·巴克送别实践团时,指着戈壁滩上一丛丛红柳说:“看,它们根系相连,共同抵御风沙,就像我们石油人一样团结坚韧。”

在“一带一路”的能源走廊上,新一代石油学子们即将启程。实践团成员们表示,石油精神的火炬,正传递到我们年轻一代肩上,这些劳模与企业导师们用半生心血谱写的石油精神图谱,已深深烙印在心中,我们要努力让石油精神在传承与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图文:“能源使命·青春接力”社会实践团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鸣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鸣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