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邹东菊 王海峰 杨峻 彭文玟)夏日的港中坪,草木葱茏,蝉鸣阵阵。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科技小院内,一间崭新的农耕文化老物件展览室正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展架上,锈迹斑斑的犁铧泛着岁月的光泽,竹编的谷箩纹路间藏着泥土的芬芳,毛笔字记录着祖辈们“春播秋收”的智慧……这里是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打造的“农耕记忆馆”,也是“筑梦同心”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生动注脚。
▲图为志愿者向游客讲解老物件
“大家看这个木制的‘龙骨水车’,看似简单的结构,却是古代稻田灌溉的‘黑科技’。”实践队队员林诗婷正拿着一张老照片,向围拢的游客们讲解,“它靠人力踩踏驱动,能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稻田,一天能灌溉十几亩地呢!”她手指的老物件,是队员们半个月前从村里老人家“淘”来的,部件虽有磨损,但修复后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巧。游客中,几位白发老人看得格外认真,72岁的村民王大爷摸着水车的木轴,感慨道:“这玩意儿我年轻时用过,现在的年轻人怕是见都没见过喽。”
展览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稻作文化”展板。墙上贴着队员们制作的“稻作知识图谱”:从古代“稻鱼共生”的生态智慧,到现代农业科技对传统种植的改良……“我们想让展览不止于‘看’,更在于‘懂’。”队员厉兵说,“比如这个‘浸种催芽’的步骤,老辈人靠经验,现在结合科学温控,发芽率能提高20%,这就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图为志愿者整理农耕文化展览区
展览室开放几个月来,不仅成了港中坪的“网红打卡点”,更成了连接城乡的文化桥梁。周末常有城里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9岁的小男孩豆豆说:“原来大家吃的米饭,要经过这么多步骤才能长出来。”豆豆的妈妈说,“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本上的知识更生动。”当地小学也把这里作为课外实践基地,队员们每天都会为旅客们开设“农耕小课堂”,用老物件讲农业史,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中爱上乡土。“农耕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应该融入当下的生活。”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筑梦同心”社会实践队队长杨峻说,“实践队的尝试,既是对传统的保护,也是用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探索。”
▲图为游客认真观赏农作老物件
展览室的灯光渐次亮起,照亮了那些沉默的老物件。志愿者们收拾着展柜,队员杨海在工作日志上写下:“今天王大爷又来讲了新的故事,他说‘农耕记忆馆’就像村里的‘时光机’,能让年轻人记得根在哪里。”水稻像这些年轻的身影,在乡土间扎根、发芽,用青春的力量,让农耕文化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生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邹东菊 王海峰 杨峻 彭文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文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