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7月15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泾韵红途”实践团奔赴安徽省泾县及郎溪县,开展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以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叩响心门,在酷暑与奔波中,收获了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和深刻的精神洗礼。
虑到节省团队经费,实践团成员们几乎全程依靠步行与公共交通。顶着炎炎烈日,他们的足迹遍布皖南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查济古村落等地。手机计步器上日均超过两万步的数字,记录着青春的汗水与辛劳。尽管疲惫,但当想到此行调研的意义与使命,成员们便相互鼓励,重燃斗志,继续坚定前行。
实践过程中,当地群众的热情与善意如同缕缕清风,拂去了酷暑的燥热。沿途热心指路、耐心配合调研的乡亲,主动为调研学生提供免费乘车的公交司机,以及嘘寒问暖、提供帮助的村镇干部,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群众家中调研
此行最震撼心灵的,是在郎溪县烈士陵园与革命烈士夏雨初后人夏老师夫妇的相遇。团队成员们得知,夏老师已在此默默守护陵园长达二十五年,这份坚守令大家深受触动。当团队需要在陵园内拍摄视频素材,反复踩点取景时,夏老师不顾年事已高和酷暑难耐,一次次耐心地陪伴在旁,毫无怨言。次日,心怀感激的成员们特意带去水果探望。交谈中,听闻夏老师清简的生活现状以及郎溪县红色资源开发面临的困境,队员们心情沉重。临别之际,夏老师紧握成员们的手,语重心长地嘱托:“一定要好好学习,把红色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与夏雨初烈士后人交谈
这份沉甸甸的嘱托萦绕在队员们心头。离别前,团队成员们提议为这对可敬的老人拍摄一张合影。按下快门的瞬间,成员们深知,这张照片,或许将成为两位老人晚年时光里珍贵的纪念。
实践活动结束后约一周,团队成员们将精心冲洗、装裱好的合影照片委托当地人员送到了夏老师夫妇手中。随后传来的视频画面中,夏老师夫妇捧着相框,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遍遍表达着感谢。目睹此情此景,实践团的成员们也眼眶湿润。他们内心激荡着一个共同的声音:“夏老师,真正该说感谢的是我们!您用大半生的执着坚守,在这片烈士长眠的土地上,已将父辈崇高的革命精神,无声却无比有力地传承了下来!您,就是当代学生追寻的榜样!”
▲图为图为夏雨初革命烈士后代与照片合影
有队员回忆起在泾县时,曾遇到几位刚结束高考的当地高中生好奇询问:“参加‘三下乡’有什么好处?”成员们坦言并无直接的物质“好处”。当被追问“为何要找罪受”时,彼时尚无清晰答案。如今,经历了与夏老师夫妇的相遇,经历了汗水的洗礼与心灵的触动,实践团的成员们找到了答案:“三下乡”并非一纸履历,而是一堂鲜活生动的国情民情体验课。 它让青年学子有机会用年轻的脚步,敲开一扇扇乡村老人的心门。对实践者而言,这是一次别样的成长历练;对那些老人而言,年轻人短暂的陪伴、真诚的倾听、留下的纪念,或许能在他们生命的暮年,投射下一道带着温度的光。而对像夏老师这样默默守护精神灯塔的人,他们所传递的力量与信念,则会在青年心中刻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图为团队成员走进田埂调研后合影(航拍视角)
汗水浇灌的土地上,心与心得以连接。宣城之行,于大学生而言,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是触及灵魂的教育。在付出辛劳的同时,收获了感动,理解了责任,更深刻地体悟到:青春的价值,在于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感知时代,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血脉之中。有些精神的火种,一旦被这样的实践所点燃,必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撰稿:李德星 韩艳荣
图片:叶茵 马恩琪
一审:袁月
二审:鲁嘉辰
三审:朱家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德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德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