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中腹地安顺,屯堡人世代守护着源自明代江淮的文化基因,历经六百年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体系,生动诠释着时代精神。7月18日贵州大学“石韵云裳,傩魂乡传”社会实践队6名队员来到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文化密码。
古屯回响:六百年地戏的时空对话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黔山秀水间,以石筑就的屯堡犹如一卷卷鲜活的明代史书,历经六百年风雨依然焕发独特魅力。走进屯堡,透过屯堡村落的斑驳垣墙,纵观明初贵州卫所、驿道、关隘的总体布局,以“九宫八卦阵”为雏形,形成“九街十八巷”的迷宫式布局。每条街巷宽窄不一,暗藏瞭望台与暗巷通道,战时可迅速集结兵力,体现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巧妙布局与历史时期孕育的匠心智慧。
▲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天龙屯堡景区画面
若屯堡的石墙格局铭刻着历史印记,屯堡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则赋予了这座活化石以灵魂与温度。“六百年凝聚的一个谜,六百年织就的一个魂”, 如今仍完整保留着明代风格的建筑,延续传统服饰习俗及沿用独具特色的屯堡方言。身着着凤阳汉装,梳着凤头笄,头裹青帕,足穿翘头绣花鞋的屯堡妇女,宛如从明代画卷中走来,在天龙屯堡的石板路上延续着屯堡人最生动的记忆。
▲图为天龙屯堡居民身着屯堡服饰绣制绣花鞋画面
屯堡地戏:穿越百年的戏剧活化石
与这些生活风貌一脉相承的,还有屯堡人世代传承的地戏文化,展现了他们对信仰与家国的深沉守护。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文化地区特有的民间戏曲,礼敬天地、护佑家园的仪式传统。走进演武堂,表演者背插靠旗,手持刀兵,地戏的锣鼓声在山间回荡,一招一式尽显古朴刚劲;古老的地戏面具下,唱腔高亢、气质雄壮,不断讲述过关斩将的战争故事。队员们采访了长期从事地戏演出的郑汝红和陈春伍师傅,听取他们关于地戏文化内涵和演出实践的详细介绍。从事地戏表演三十多年的郑汝红师傅表示,地戏的核心始终体现居安思危、忠勇爱国、孝悌仁义的精神追求。目前,他正积极致力于推动地戏的传播与推广,相关宣传已覆盖省内外多个地区。陈春伍师傅则结合自身四十余年演出经验,细致讲解了不同角色面具的设计寓意及丰富的文化底蕴。他谈到,目前已有学校开设了与地戏相关的课程,主要由他们这些老艺人受邀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进校园的传承方式拓宽了学习渠道,为有兴趣的青少年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戏传承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
▲图为采访非遗传承人郑汝红师傅的现场
▲图为采访非遗传承人陈春伍师傅的现场
地戏焕新芽:十岁小演员舞台挑梁
在演武堂地戏演出现场,有幸观赏到由四位青少年演绎的传统剧目《三英战吕布》,整场表演节奏明快、动作干练、唱腔有力。其中年仅十岁扮演张飞角色的小演员尽管面容稚气未脱,嗓音尚显清亮童真,但他一登舞台唱念做打间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老练,彰显了地戏后继有人的蓬勃朝气。演出结束后采访了这位年仅十岁的小演员,他说到:“长大后会留在这里,继续表演地戏”。这是他从课堂接触地戏后他就坚定了传承地戏文化的决心,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小演员认为戴上面具的那一刻便意味着肩负起一种责任,寄托着为观众传递精神力量。
▲图为天龙屯堡景区演武堂青少年地戏队表演
▲图为实践队员与四位青少年地戏演员合影留念
▲图为演出结束采访的十岁地戏小演员后并合影留念
▲图为天龙屯堡景区内展示的安顺屯堡文化介绍
地戏活跃于舞台之上,深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承载深厚文化记忆,体现了中华民族忠义尚礼、敬祖睦邻的精神内核。对地戏文化的深入了解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实践队将围绕屯堡地戏中的面具(俗称“脸子”)进一步开展专题调研,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海鹏,兰文池,何晴,张雅雯,贾宇旗,王鹏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海鹏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