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铿锵震乡野,青槌起落续文脉。为贯彻落实国家非遗保护战略,完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近日,广东工业大学“潮这走”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林逢春、团委书记黄龙标的带领下,深入潮汕地区,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的传承密码与旅游活化路径展开实地调研。一场关于英歌舞的青春解码,就此拉开序幕。从汕头潮阳的训练基地到揭阳普宁的古村聚落,从非遗传承人口中的经验历程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潮这走”的突击队员们以脚步寻迹传统,用智慧碰撞灵感,为潮汕地区的文旅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注入青春思考,助力其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之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青槌唤醒古意:当00后遇见“中华战舞”

“英歌的传承,从来不只是老一辈的事,还需要不断注入新生的力量。”突击队的首站,走进汕头金浦青年英歌队,郑队长的话里,不只有与英歌相伴十余年的热忱,还有对当下与未来潮汕地区青年英歌发展的期许。在南山英歌传承基地的训练场上,正在挥洒汗水的新生代英歌队员们,在旁观者的喝彩声中、在双手厚茧的磨炼积淀下,让英歌在鼓点里继续传承,在时代浪潮下得以永生。

▲图为“潮这走“突击队队员与汕头潮阳金浦青年英歌队郑队长进行交流的场景

▲图为南山英歌传承基地年轻队员们训练时的场景

二、百年英歌的喜与忧:商业化浪潮下的创新探索

普宁流沙西街道南山英歌训练基地的展馆陈列像是一幅浓缩的传承画卷,记录着百年英歌从乡间田野迈向异国石板路,在奥运和春晚的画影里重叠。赤水英歌在传统民俗保护和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南山英歌则通过不断创新形式以满足更多受众的审美需求,打造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普宁文旅局以英歌舞为突破口,持续推动“非遗+旅游”的模式。但仍存在一些隐忧,突击队员们的笔下记录着“资金匮乏”“同质化”“守正创新”“文创困境”这些字眼。在百年英歌火“出圈”,火“出海”的成就下,英歌舞的发展之路仍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图为英歌市级传承人陈锦瑞给队员们介绍英歌舞的起源

▲图为英歌国家级传承人陈来发与“潮这走”突击队进行座谈

▲图为“潮这走”突击队与流沙西街道办和赤水英歌负责人的合影

▲图为“潮这走”突击队与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的合影

▲图为“潮这走”突击队与普宁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

三、转型升级:从脸谱到舞台的破圈

因少时观看街头巡游而“入坑”的新坛英歌队员,在化妆师用油彩调兑脸谱后,与突击队员们交谈的话语间充满着自豪;当流沙广场的夜灯亮起,每周的常态化英歌演出即将上演;普宁市博物馆里述说的关于英歌变革与发展的故事,记录着信息浪潮下英歌破局的一次次爆发。快板的激昂、中板的韵味、慢板的沉郁,早已不只是乡土一隅的热闹,还是数百万名游客的驻足。当幕布升起、光影照亮,以星海音乐学院毕业生为主的舞剧演员们,用声声呐喊与槌声碰撞迸发出“中华已复兴,大潮此归来”的昂扬与自信。时代所烙印着的非遗活化的痕迹,是潮汕人民勇敢正义、拼搏自信的象征,更是祖祖辈辈传承下代表保家卫国与勤劳勇敢的民族图腾。

▲图为化妆师为英歌舞队员扮演的李逵角色化妆

▲图为突击队队员采访新坛英歌队队员的场景

▲图为“潮这走”突击队听取普宁市文化艺术馆副馆长的讲解

▲图为“潮这走”突击队与“大潮归来”舞台剧负责人的合影

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校地共生的星辰大海

绿太阳基地的会议室里,当丰硕的实践调研成果被反复提及、实践育人的观点在逐字落实,在校企代表肯定而自豪的话语声中,这个完美的“收官之战”也在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懈奋斗中落下帷幕。那些凝结了无数心血的红色旅游运作机理、农文旅的数字化转型等课题,也在与基地里沉浸式项目的实景共生。旧潮已去,新潮待发,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他们”带着新的调研成果、新的文创设计、新的运营方案再度踏上这片土地,让地方发展的回声在未来每一个需要的时刻不断叩响。

▲图为探讨会上拍摄的场景

▲图为基地方代表与校方代表和突击队员们的合照

“潮这走”突击队员们的实地调研,在英歌舞的震天鼓点中、在《大潮归来》舞台剧的谢幕的喝彩声下、在队员们的一声声道谢里,圆满落下帷幕。几天的调研经历,短到装不下数百年来的英歌故事,长到足以让突击队队员们切身感受传统非遗的魅力,让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在传承、破局与共生下,永远年轻、永远明媚、永远滚烫。(广东工业大学“潮这走”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妍 龙一鸣 欧萌 许银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