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木质新生·生态课堂”宣讲团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北京市融泽家园、金榜园及龙腾六苑三个社区,开展为期四天共六节课的宣讲活动。此次活动,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特色科普“木质”知识,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好“青山绿水”,积极调动孩子们的参与,获得了家长及社区的一致好评。
环保知识PK,寓教于乐科普生态知识
7月15日及18日,宣讲团的志愿者们前往金榜园社区及龙腾六苑社区开展《环保知识PK》宣讲课程,以“知识讲解+游戏互动”的形式打破传统科普的枯燥感。
当志愿者们问道:“大棒骨是厨余垃圾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迅速被点燃,课程普及垃圾分类盲区,重点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分类误区。为了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回收纸的重要用途,提升回收再利用意识,志愿者们同时以回收纸为例,利用专业所学讲解“三大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与再生纸的关系,还带来了林化实验室里制备的木质素溶液,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黑水”,深刻理解“三大素”的不同用途,感受回收利用就是最好的环保行为。
游戏互动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孩子们纷纷参与课堂抢答:“选A!选B!”在一声声稚嫩的童声中,一颗颗生态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
图为志愿者在金榜园社区进行知识抢答环节,孩子们积极举手抢答。梁楚绾 供图
图为志愿者在龙腾六苑社区进行模拟垃圾分类 梁楚绾 供图
植物拓印体验:探寻神奇的“自然脉络”
7月16日,志愿者们前往龙腾六苑社区及融泽家园社区,开展《植物拓印体验》宣讲课。这堂课聚焦植物细节特征的观察,重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上课前,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到社区楼下观察身边的植物,讲解植物的学名及特点,引导孩子们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不同细节特征。孩子们通过看、摸、闻辨认植物,发现了他们从未探索过的“植物背面”,拉近了孩子们与自然的亲近感。
随后在课堂上,志愿者科普了木材识别与鉴定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观察木材的纹理确定其树种及特性。同时,利用课前收集的树叶花瓣进行拓印手工制作。当纸上拓印出五颜六色的植物纹理,大自然神奇的脉络在孩子们的眼中中具体化,科学变成了可触摸的七彩纸张。
图为志愿者在融泽家园带领孩子们观察连翘的特殊空心结构 梁楚绾 供图
图为龙腾六苑社区的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拓印作品 梁楚绾 供图
制作琥珀标本:寻找“金色泪珠”
最后一类宣讲课,志愿者在7月15日及17日分别在融泽家园及龙腾六苑社区开展,让孩子们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琥珀标本”。
志愿者用“小蜘蛛和小苍蝇受困”的故事,为孩子们讲解了琥珀苛刻的形成过程、条件,解释了琥珀稀少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几千年前珍贵的琥珀标本才得以保存。“琥珀”制作环节中,志愿者用滴胶代替树脂,带领孩子们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琥珀标本”。当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琥珀”,看着这“凝滞的时光”,与大自然留下了“千年之约”,生态的科学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萌发。
图为融泽家园的孩子拿到“琥珀”成品后非常开心梁楚绾 供图
图为龙腾六苑社区的孩子们围在桌边,观察刚制作好的“琥珀”,分享自己的设计灵感。梁楚绾 供图
本次“木质新生·生态课堂”宣讲活动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奇妙之旅,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观察力。对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宣讲团志愿者来说,把专业知识融入课堂,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意义重大;志愿者们努力通过知识宣讲,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份贡献。(通讯员 梁楚绾)
图为龙腾六苑社区的一名小朋友在课程的最后一天为宣讲团的志愿者们写的小纸条,表达了对本次宣讲活动的感激与不舍。梁楚绾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楚绾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梁楚绾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