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20日讯(通讯员 姚晓睿、黄弘欣)为深入挖掘漳州茶文化深厚底蕴,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漳韵茶踪”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7月12日,团队专访了茶器收藏家郭榕飞老师,7月19日又踏访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清泉岩。在茶史对谈、文化底蕴解读以及自然茶会的体验中,他们精心编织漳州茶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让青春调研在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间扎根生长。


一、7.12对话郭榕飞老师:探茶器秘境 溯源功夫茶根脉

7月12日,实践团探访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榕飞的私人茶器博物馆。从事闽南文化收藏近三十年的郭榕飞,9年前参编《漳州茶丛书》后便聚焦茶器专项收藏,百余件跨越千年的藏品在此静静陈列,从宋代建窑乌金盏、明清紫砂名壶,到漳州本土白瓷与海外回流器物,串联起了漳州功夫茶的发展脉络。

展厅内,郭榕飞指着一组标注明确出土地的漳州茶具,结合文献娓娓道来:明正德《漳州府志》记载“龙山茶为漳中佳品”,宋志更盛赞“土茶味永,他州不及”;清代周亮工《闽小记》、释超全《武夷茶歌》均提“近时制法重清漳”,而《漳州府志》对烹茶工具与流程的记载,比潮州工夫茶最早文字记录早近百年。“这些茶器就是铁证,”他强调,“漳州才是‘功夫茶’的真正源头。”

从唐代茶釜的航海智慧——重心低适配航船颠簸,到现代漳州窑薄壁盖碗的改良——减少热量吸收让茶汤更鲜活,郭榕飞详解茶器“实用为先、随时代生长”的演变逻辑。他特别提及,漳州作为福建最早的海外贸易港口,当年远销的茶器兼具闽南乡土气与异域纹饰,正是功夫茶文化开放包容的见证。

“茶器会说话,”郭榕飞对实践团成员寄语道,“青年当守住对世界的好奇,让漳州功夫茶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二、7.19参观天福茶博物院:以茶为媒,架起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之桥

7月19日,实践团踏入天福茶博物院——这是李瑞河先生为弘扬中华茶文化而打造的公益文化项目。它占地130亩,是目前世界最大之茶博物院。

观演:在茶道教室,实践团依次观看中国茶道表演、日本茶道表演和韩国茶礼 ,清晰看见“同源异流”的传承脉络:日本抹茶道的“点前式”,复刻了宋代“点茶法”;煎茶道则延续明代的“泡茶法”。韩国茶礼则以“生活雅趣”为核,备茶时“中正平和”、奉茶时“以礼相待”,这套茶礼可追溯至唐宋的茶文化规范,生动诠释“茶礼同源”的中华文脉辐射力。

探史:主展馆内,团员们认真聆听解说,从茶饮的演变中了解中华茶文脉:唐煮茶,茶饼碾碎入釜,煎茶法尽显包容;宋点茶,以茶汤作画,可见宋代文人之雅趣;明泡茶,朱元璋推散茶,小壶冲泡见证了茶文化的平民化、自然化。从贵族雅玩,到百姓日常,茶饮迭代始终是中华文脉具象化的生活表达。

赏韵:茶与书画展厅中,周总理卫士高正普手书的“茶香飘全球” 墨宝尤为震撼——笔锋苍劲如茶脉绵延,尽显茶文化跨时代、连通中外的传播力;明代紫砂壶、宋代建窑盏与茶主题书画交相辉映,古茶器的包浆、书画里的墨香,共同印证“茶与艺术共生”的文脉传承。

这里不仅是静态展览,更是‘活’的茶文化课堂。天福茶博物院让茶文化的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在体验中自然交融。

三、清泉岩半山茶会:自然与人文的共振

调研的惊喜彩蛋,藏于清泉岩半山腰的野趣茶香。告别天福茶博物院,实践团沿山径而上,在绿意包裹的平台摆起茶具——山风穿林、清泉漱石,几位漳州茶人以闽南乌龙为媒,开启“自然与人文对话”的茶会。在山中喝茶,体现出漳州茶文化除了‘精致礼序’,亦有‘山野随性’的特质。团员们喝的是茶,更是漳州人以茶融自然的雅致

茶器静陈,诉说千年过往;茶院茶香,交融中外情长;山涧茶会,流淌自然意趣。青春调研行至此处,漳州茶文化已不再是书页上的文字、展柜里的器物,而是团员们心中鲜活的热爱。当青年与茶文化相遇,传承的火种便已点燃。愿这份源于青春的热忱,如漳州乌龙的茶香,悠悠不散,让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在更多人心中扎根,续写茶文化的崭新篇章 。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姚晓睿 黄弘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弘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7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