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林佳晔)7月17日,支教进入第四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傣族竹编课把磨憨镇茶七队的教室变成了“微型非遗工坊”。三梦支教团的老师们把云南竹编的历史、技艺与情感,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一根竹子如何被劈成薄如蝉翼的篾片,又怎样在傣家人手里变成篮、席、风铃,甚至“会唱歌”的屋檐装饰。

当支教老师提及竹编是傣族的特色文化时,孩子们瞬间来了精神。有的孩子托着腮帮、瞪大眼睛,有的孩子则好奇地盯着老师手中的竹编风铃,举起小手,急切地问:“老师,这竹编风铃到底是怎么编的呀?”支教老师一边笑着一边为孩子们讲解竹编的原理。

▲图为支教老师教授孩子们傣族竹编知识

示范环节,整个教室像被按下静音键,只剩呼吸与竹片摩擦的声响。支教老师微微侧身,左手托竹、右手执篾。随着第一片竹篾像月牙一样被轻轻掰弯,接着第二片、第三片……每个竹片边缘贴着边缘,角贴着角,当“咔”的一声脆响,六片竹篾已围成一枚六角形的骨架。随着六条小竹片插入大竹片的缝隙中,一朵竹片做的小雪花在支教老师的手里出现。“哇!”孩子们在一旁惊叹道。接着是穿绳、打结…支教老师手中的小雪花也愈加完善,看到老师手中精致的竹编作品,孩子们也迫不及待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准备开始自己的手工制作。

▲图为支教老师示范制作竹编风铃

发材料环节,教室瞬间变成“小小工坊”。有的竹篾太调皮,老往指缝里钻;有的绳结像迷宫,越解越紧。老师们蹲下身,手把手教“竹篾要这样贴紧”“绳结要像拥抱一样绕两圈”。当最后一只雪花在孩子的手中出现,阳光穿过竹片,把孩子们晃动的影子和清脆的铃声一起投在墙上——那是他们亲手编织的“第一个非遗作品”,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在他们掌心留下的温度。

▲图为支教老师帮忙制作手工竹编风铃

手中的竹风铃还在轻轻摇晃,清脆的声响里,藏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初印象,也藏着支教团“匠心育苗”的初心。这堂竹编课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手工创作的乐趣,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传承的种子——就像那些被精心编织的竹篾,传统与童趣在此刻紧密相扣,正等待着在未来生长出更多可能。接下来,山东财经大学三梦云南支教团还将继续在磨憨镇开展更多特色课程,用知识与陪伴护航成长,让“匠心育苗”的温暖持续传递。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佳晔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林佳晔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