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康佳乐)乡村振兴浪潮翻涌,文化赋能正当其时。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文化振兴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凝聚乡村力量的重要使命。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积极响应号召,联合附属医院组织师生深入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张庄子村,开展了7月4日至7月12日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专业的医疗服务与丰富的文化教育为抓手,旨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用实际行动诠释高校地方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师生在张庄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红色推普课堂:童声传经典】
实践团的首要任务便是走进乡村小学,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们精心挑选了《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经典红色绘本,把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故事变成了生动的“文化课本”。
志愿者们深知,要让红色故事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语言的桥梁至关重要。他们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逐字逐句地带领孩子们重读那些感人至深的抗日故事。在讲述《鸡毛信》中海娃机智送情报的情节时,志愿者们会特意强调“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不仅讲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还着重教孩子们发音、纠正声调。孩子们跟读着,稚嫩的声音里充满了对小英雄的敬佩,红色精神也借着普通话的传播,“活”在了童声之中。
▲图为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图为讲解红色经典故事
【推普调研深耕:乡音连民心】
推广普通话,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教”更要“懂”。为了让推普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团队开展了深入的入户走访调研。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挨家挨户地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同时,他们还与50人次的村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耐心倾听村民们在使用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团队摸清了村民普通话使用的难点:一方面,村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方言习惯根深蒂固,很多发音和表达方式已经成为本能;另一方面,村里的沟通场景相对较少,村民们平时大多用方言交流,缺乏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此外,学习渠道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村民们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系统地学习普通话。
这些“接地气”的调研成果,让推普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后续,团队充分利用村民活动中心这一平台,组织大家开展交流活动,鼓励村民们用普通话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讲述自己的经历。志愿者们还常常走到田间地头,趁着村民们休息的间隙,用唠家常的方式,把普通话知识融入日常对话中。渐渐地,普通话在村里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60%的家庭养成了亲子共读红色绘本的习惯。这种将普通话推广与家庭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普语推广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普通话调研
【急救义诊同行:医心护安康】
作为临床医学院的实践团,传播专业的医疗知识、守护村民的健康也是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团队在村民活动中心设置了综合医疗服务点,既开展急救知识教学,也提供测血压、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等基础义诊服务,用专业的医心为乡村安康保驾护航。
活动当天,医疗服务点被划分成多个区域:血压测量处的志愿者们正有条不紊地为村民缠袖带、读数值,登记表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姓名和血压数据;心电图检查区的医生仔细粘贴电极片,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引来村民好奇的目光,医生边操作边讲解;超声检查设备前,几位老人正排队等候,志愿者轻声引导大家依次坐下。
义诊间隙,急救知识教学同步展开。志愿者先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他们结合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异物卡喉场景,比如孩子吃东西时不小心噎到、老人吞咽困难等,详细演示了针对不同人群(成人、儿童、婴儿)的操作手法。志愿者们还邀请村民上前进行模拟操作,医护人员在一旁耐心指导,纠正不规范的动作,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这一救命技能。
对于心肺复苏术的讲解,志愿者们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专注与耐心。他们利用人体模型,详细演示了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一系列操作步骤。“胸外按压的位置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要达到5-6厘米,按压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志愿者们反复强调着关键要点,“每做30次胸外按压,就要进行2次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或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除了现场演示,团队还组织了急救知识小课堂,让村民们分组进行练习。村民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有的村民刚测完血压就凑到模型前练习按压,有的拿着义诊报告向医生请教健康问题,还有的认真记着急救步骤笔记。
通过这场集义诊与急救教学于一体的活动,不仅让村民们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更让大家感受到了医学知识的力量,为乡村的健康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图为村民心肺复苏演示
▲图为志愿者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
▲图为义诊答疑
▲图为为村民测量血压
【文化赋能振兴:青春担使命】
从课堂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到村落里热闹的红色故事宣讲会,再到调研中与村民们亲切的乡音交流,以及急救知识宣传时的认真讲解,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用青春的力量,为乡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打通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也搭建起了医学知识与乡村健康之间的桥梁。
当看到孩子们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讲述革命故事,当听到村民们说“这些故事听得更明白、记更牢了”,当知晓村民们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时,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文化振兴与健康乡村的种子已悄然扎根。
未来,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的这支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文化+医疗+教育”的模式,让普通话成为乡村连接外界的“新纽带”,让红色故事成为乡土振兴的“精神源”,让专业医疗知识成为守护村民健康的“保护伞”,以青春之笔续写文化赋能乡村、医疗助力乡村、教育点亮乡村的动人篇章。
▲图为红色推普,浸润童心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康佳乐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康佳乐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