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暑期实践队赴闽清县探究传统文化底蕴
(通讯员 尹佳)为深入挖掘闽清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传统礼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福见礼乐,文明探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闽清县开展专题文化调研活动。
走进博物馆与纪念馆,追溯礼乐文化根源
实践队首站走访了闽清县博物馆。在这里,队员们通过文物展陈与图文资料,较为全面的梳理了闽清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轨迹。从古代礼乐器具到相关历史典故,每件展品都生动展现了当地礼乐文化的深厚积淀。随后,实践队转赴“二陈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深入了解宋代著名理学家陈旸、陈祥道兄弟在在理学与礼乐文化领域的的卓越贡献。整个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始终保持专注的学习态度,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深入的思考,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博物馆照片
探寻樟洋村多元文化,聚焦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在福建省传统村落樟洋村开展了传统文化调研活动。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队员们细致观察传统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深入分析了闽派建筑的工艺特色与审美价值。随后,队员们通过口述史访谈的方式,与当地长者进行深入交流,梳理了樟洋村悠久的科举文化传统,特别是该村历史上培养出的状元及其对当地文教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队员们实地考察了传统农耕器具的使用方法,并对比分析了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改良。通过建筑考察、口述访谈、农耕体验三位一体的调研方法,实践队深刻感受到樟洋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石雕照片
随后,实践队来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与驻扎在这里的青年学子深入交流,驻站学子分享了他们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展示古厝、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乡村文化、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吸引游客等推动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实践成果。实践队队员感慨:“青年学子熟悉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年轻群体的喜好,能让古老的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被大众看见,比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展示樟洋村的古厝之美,用直播带大家体验非遗制作。”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照片
学习橄榄露非遗技艺,传承文化瑰宝
实践队最后来到橄榄露非遗传承点,传承人陈世忠先生首先向队员们展示了挑选橄榄的诀窍——需选用当地霜降后的鲜橄榄,果皮饱满带霜、果肉厚实无斑,这是保证橄榄露醇厚口感的基础。队员们戴上手套真切感受到每一步工序里凝结的百年经验。陈世忠先生告诉实践队队员:“这手艺靠的是耐心,急不得。”非遗传承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与生活智慧,像闽清橄榄露的酿制技艺,从选料到发酵的每一步,都是当地人顺应自然、匠心造物的生动体现。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橄榄露非遗传承人交流照片
此次实践活动使队员们对闽清县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了系统认知,进一步强化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入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在新时代,青年学子应当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责任。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将系统整理调研成果,通过新闻报道、调研报告、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激发更多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历经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撰文 |尹佳
图片 |尹佳
一审 |刘鑫宇 邱 叙
二审 |邱艺昕 唐 维
三审 |陈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尹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尹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