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生态治沙与经济发展协同路径,7月14日至16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驭沙织绿·沃野新程”暑期社会实践队跨越千里,深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

首日:溯源生态根脉,感悟治沙精神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民勤县节水科技馆、乡村记忆博物馆、瑞安堡、防沙治沙纪念馆、红崖山水库以及时空廊道开展研学活动。节水科技馆中丰富的资料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系统呈现了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实践队成员深刻理解了“水是民勤生命线”的生态要义。在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中,一件件展品、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民勤县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激励着队员们向老一辈治沙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学习。红崖山水库前,“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指示鼓舞着实践队员投身防沙治沙事业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民勤县团委副书记、种林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仲麟合影

次日:躬身沙海植绿,智汇青年力量

实践第二天,青年们奔赴治沙一线。在种林生态公益基地里,队员们与当地治沙人并肩劳作,挥锹挖坑、引水浇灌、细心培土,亲身参与梭梭树苗的维护工作。每一滴汗水都融入防风固沙的共同努力,每一株新绿都承载着青春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午间,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齐聚基地,围绕荒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展开热烈研讨,交流实践心得。下午,队员们化身“带货主播”,借助电商平台为当地特色农产品代言。通过详细介绍民勤蜜瓜的优良品种、独特口感、沙地生长环境及绿色种植方式,以实际行动拓宽销路,助农增收,探索“生态富民”新可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为梭梭树浇水

图为实践团成员亲身参与直播带货

收官:科研助力精准治沙,把脉生态挑战

实践收官日,队员们深入兴隆村及沙漠沿线,开展生态调研。在“绿洲—绿洲荒漠过渡区—荒漠”的典型梯度带上,队员们运用样方法、最小面积法等专业手段,系统调查植被种类、数量及分布,为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承载力获取了宝贵的一手数据。通过入户走访村民、与村委干部座谈,队员们深入调研村情,了解到兴隆村在生活方式革新、水资源循环利用、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青年们也清醒认识到,气候变化加剧、地下水短缺等严峻挑战依然存在,荒漠化防治工作道阻且长,亟需持续的科学投入与社会合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调研过程中交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兴隆村村书记潘从文妻子交流荒漠化防治状况

三天行程紧凑而充实。北林大青年学子们不仅亲身感悟了民勤人民“沙退绿进”的坚韧智慧,更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看到了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光明前景。实践队表示,后续将继续深化研究,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为筑牢西部生态屏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撰文|于欣、应雅雯

图片|吴昱娴

审核|王思祺、应雅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于欣、应雅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应雅雯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