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诗教润畲乡,文化筑同心”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4日至7日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乡,走进漳浦民族华侨中学,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此次活动以漳浦民族华侨中学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普通话基础能力训练、特色文化课堂。实践队成员在普通话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分设五个特色课程,分组授课,让学生们在“书经典”“诵经典”“演经典”“唱经典”“溯经典”五个特色课程中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在课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
本次活动以“推普入心,文化铸魂”为双线并行。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涂敏华老师的主题讲座《热爱祖国母语,传承汉语文化》高屋建瓴,深刻阐述了普通话作为民族沟通“纽带”与文化交融“明灯”的重要性,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点燃了学生学好普通话、增进民族团结的热情。
图为涂敏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何为普通话。林城颖 供图
紧随其后,实践队员肖雯卿、姜玉霞、蓝晓文将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围绕普通话发音核心要素(声母、韵母、声调),通过趣味横生的比较辨析、绕口令挑战和实战造句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普通话基础能力与表达自信。
图为实践队成员肖雯卿围绕普通话发音进行讲解。林城颖 供图
在筑牢语言根基之上,团队创新性地开设了 “书诵演唱溯”五大经典浸润课程,多维度深化文化认同:
笔墨润心 (书经典):
胡亚萍等队员以硬笔书法为媒,在严谨的笔画规范教学中融入经典诗词临摹。学生们在一笔一划间,不仅习得书写技艺,更体悟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吟承雅韵 (诵经典):
罗嘉妮、李钰琳搭档指导朗诵艺术。从基础技巧(语调、韵律、语气)的打磨,到《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等经典文本的深度解析与情感投入训练,学生们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归属感。
演绎风华 (演经典):
丘静雯、钟素芳选取辛弃疾故事改编剧本《词剑争鸣》,带领学生走进戏剧世界。从台词品读到角色揣摩,再到语气动作的细致排练,学生们在亲身演绎中不仅感受着角色的爱国情怀,也深刻领略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丘静雯带领学生学习戏剧的基本要素。林城颖 供图
弦歌传情 (唱经典):
曾王渝、翁幸婷别出心裁地将古琴弦歌引入课堂。通过对比认知、结构讲解与现场演绎,特别是《诗经·桃夭》的“诵唱结合”,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了古诗词与古琴相和的天籁之美,轻松爱上了这门古老艺术。
图为实践队成员翁幸婷为学生们讲解如何弹奏古琴。林城颖 供图
溯源文脉 (溯经典):
范冰燕、刘梓璇则带领学生“穿越”汉字长河。系统梳理汉字七体演变,结合趣味视频与甲骨文字谜,生动揭示汉字起源、发展与普通话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文脉”变得可触可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成效显著。对漳浦民族华侨中学的学生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话能力的提升之旅,更是一场通过“书诵演唱溯”多感官、沉浸式体验中华经典的文化洗礼,真正实现了“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对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实践队员们,深入畲乡、分组授课的经历,既是教学能力的实战锤炼,更是服务乡村、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升华,最终达成了“推普”与“文化育人”的双重丰收,为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钰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钰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