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月 17日讯(通讯员 张娴苏)7 月 7 日至 7月16 日,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锡梦同行志愿服务队走进无锡市锡山区润安社区,以 “多元赋能,守护童真;五维助力,筑梦童年” 为主题,开展了为期 10 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社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的成长需求,通过红色教育铸魂、心理健康筑基、环保实践培德、文化传承增智、科技创新启慧的 “五位一体” 服务模式,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假期成长之旅。

红色教育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钱伟长院士为什么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效力吗?” 在红色教育课堂上,志愿者以无锡本地红色人物为切入点,结合《小兵张嘎》经典电影片段,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讲述爱国故事。课堂设置 “英雄品质分享” 环节,当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 “勇敢”“担当”“奉献” 等关键词时,红色基因的种子已悄然埋下。团队还设计了红色知识竞答,从 “红领巾的由来” 到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问答间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深化对家国历史的认知,将爱国情怀融入成长点滴。

心理健康筑基:培育阳光心态

针对暑期儿童易出现的情绪波动,团队精心设计了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在 “情绪认知” 环节,孩子们用彩色卡纸绘制 “喜怒哀乐” 表情符号,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画面,志愿者则引导他们分享 “作业本上的红叉叉会带来失落”“解出数学题会感到轻松” 等真实体验,让情绪表达有了具体载体。声音冥想环节更显巧思,当快雨、细雨、暴雨的声音依次响起,孩子们闭眼感受身体变化 —— 有人随着快雨加快呼吸,有人在细雨中舒展肩膀,有孩子在暴雨声后轻声说:“好像心里的不开心被冲走了”。简单的互动,让孩子们学会倾听内心,掌握与情绪和平相处的方法。

环保实践培德:践行绿色理念

“空塑料瓶能变成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环保实践课从生活场景切入。志愿者先通过动画短片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再指导孩子们用空瓶、细绳、一次性筷子制作 “动力小风扇”。当孩子们亲手转动扇叶,看着废品 “变废为宝”,眼神里满是惊喜。团队还发起 “环保小卫士” 行动,鼓励孩子们记录家庭垃圾分类情况,用贴纸兑换小奖品,将课堂上的环保理念延伸到家庭生活,让 “绿色生活” 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聆听志愿者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文化传承增智:触摸非遗魅力

为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团队深耕无锡本土非遗资源,打造了 “非遗体验营”。在扎染课堂上,志愿者示范 “捆扎”“染色” 技巧,孩子们则发挥想象,将白布变成带着蓝白花纹的手帕。除了扎染,团队还新增漆扇制作与非遗美食品尝 —— 孩子们用颜料在扇面上绘制江南风光,品尝无锡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等非遗美食,在 “动手做” 与 “亲口尝” 中,全方位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理解 “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生活”。

图为小朋友们自制漆扇

科技创新启慧:点燃探索热情

结合物联网工程学院专业特色,团队设计了 “科创小课堂”。积木搭建环节中,孩子们分组合作,用积木拼出 “未来社区”“智能机器人”,在拼接中培养空间思维;简易 VR 眼镜制作课上,志愿者用硬纸板、镜片等材料教学,当孩子们透过自制眼镜 “看到” 虚拟场景,纷纷惊叹 “像真的在太空一样”。课程还设置 “科学小提问” 环节,记录孩子们的 “为什么”——“为什么眼镜能看到不同画面?”“积木为什么能站稳?”,志愿者则用通俗语言解答,呵护好奇心,点燃科学探索的火花。

图为志愿者与社区儿童合照

此次七彩假期实践活动,是无锡学院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服务青少年成长的生动实践。锡梦同行志愿服务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 “社区 + 高校” 协同育人模式,优化 “五位一体” 服务内容,让更多孩子在多元赋能中收获成长,用青春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撰文 | 张娴苏

图片 | 无锡学院“锡韵非遗 文明同行” 小分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娴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娴苏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