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山东财经大学“民俗体育”调研团队烟台分队深入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董本浪师傅及海阳市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李晓辉进行了专访。此次调研旨在探究螳螂拳这一古老武术的独特技法、传承脉络及其与海阳大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武术秧歌”现象,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与活态传承路径。

▲图为董本浪师傅展示螳螂拳

拂尘轻扬,一招“仙人指路”迅捷而出,刚柔并济。在海阳市文化馆的演武厅内,董本浪师傅的演示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这拂尘的用法,螳螂门叫仙人指路,秧歌里也有这一招。”董师傅一边展示,一边解释着螳螂拳与海阳大秧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介绍,螳螂拳讲求“四两拨千斤”,核心在于手腕的灵活运用与气的贯通,而这一切,竟在欢腾的秧歌舞步中找到了奇妙的呼应。

董本浪强调,识别螳螂门秧歌的关键在于步伐。“行家看门道,懂行的一看那个姿势,就知道这个秧歌队属于螳螂门的。它的代表特征在脚上就是虚步,一推扯一虚步。在马步上,他一变动马步登山虚步,就知道这是螳螂门的。”他特别指出拂尘末端那段绳子的玄机:“有这一段绳在攻的时候你一撒手,它可以再伸出1寸。这就是螳螂门的秘诀。”此外,肩部的“揉肩”动作也是重要标志,如同鹰与螳螂的姿态,在秧歌中“揉着肩走,突然一收就是大鹏展翅”。

在谈及螳螂拳的传承时,董本浪神情庄重。他回忆道,螳螂门自古便是口口相传,收徒极为严格,讲究“德能匹位”。“传承的时候都需要有老师层层考核,就像现在入党一样。要求孝敬父母,三观正。”董师傅解释,品行考核通过后,弟子需站桩一年打牢根基,之后才学套路。“德不匹位的话,不会教你其他的动作只会教你基本功。”这种对武德的极端重视,确保了技艺不被滥用。

▲图为传承人在进行锣鼓表演

螳螂拳与海阳大秧歌的深度结合,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特殊作用。董本浪提到,在战争时期,枣庄、青山等地的武术和秧歌配套表演,可以巧妙伪装物资运输,迷惑敌人;而将螳螂拳的劲力与秧歌的节奏相融合,则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海阳市民俗文化协会会长李晓辉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和创造性的贡献。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武术秧歌”的概念,认为这种结合超越了表面的形式,将武术秧歌带入体育赛道。“秧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种表演,那种形的东西,而是一种气。表现出来就是精气神,和呼吸有关系。”李会长强调,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武术秧歌的精髓在于内在气息与外在节奏的和谐统一,是将螳螂拳的“气”与爆发力,完美嵌入秧歌欢快的锣鼓点中,“把武术化入了一种快乐的节奏”,让习练者在愉悦的氛围中强身健体。

董师傅对李晓辉会长的观点深表赞同,并详细阐释了“气”的运用之道:“人有三个丹田……剧烈运动时,让气前往四肢,这就是爆发力。秧歌的节奏中,就暗含着发力点。”他强调,无论是拂尘的柔软发力,还是关键时刻的刚猛一击,都离不开“气”的支撑。“柔的时候很柔,刚的时候很刚,这就是刚柔结合螳螂门的绝学。必须要有气,没有气就没有精气神。”

采访中,董本浪分享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教学案例。一位被师兄弟认为“笨拙”但桩功扎实的弟子,经他指点,坚持十年用臀部撞击小树练习闪避和爆发力。最终在一次踢馆事件中,这名弟子仅凭一“撤”一“坐”的简单动作便放倒七人,成为螳螂门“一招制敌”的典范。这个故事生动诠释了基本功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价值。

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挑战,两位传承人都表达了开放融合的期望。董本浪师傅呼吁:“在社会发展速度迅速的今天,我希望各个门派别再分开,咱们共同努力,把正能量能强身健体的东西传给后人。”他特别建议从青少年抓起,倡导“在玩中学习”,减轻压力,寓教于乐,并呼吁年轻人积极收集整理老艺人的宝贵技艺。李晓辉会长则着重强调了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先把精神给他们树立好,把思想给他们培植起来,把正气给他们输入进去。”她认为,用生动的故事来传递武术精神和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合照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螳螂拳与秧歌的未来发展时,李晓辉会长语气坚定:“武术秧歌不是简单的动作叠加,而是要让年轻一代在锣鼓声中感受‘气’的流动,在舞步里体会‘刚柔并济’的智慧。”董本浪师傅点头补充:“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不能一成不变。就像秧歌队跑场子,脚步要稳,但方向得往前。”(通讯员 王露艺)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露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露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