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走进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探访泉港当地的黄氏元修古船模厂。这支由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肩负着抢救性记录非遗技艺、助力活态传承的使命,与船模制作人黄唐龙一道,在一凿一刨的匠心传承中,解码闽南古船模制作技艺的千年密码,为闽南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一凿一刨见匠心 百年技艺现真容

“这‘黑舶五青案’船模的榫卯结构,必须严丝合缝到连发丝都插不进,否则下水就会‘漏气’。”在黄氏元修古船模厂的工作室里,60余岁的黄唐龙手持刻刀,向实践队成员展示着明代“黑舶五青案”船模的精细工艺。木屑纷飞间,樟木板材逐渐显露出船身的弧形轮廓,其选料之精、做工之细,令在场师生惊叹不已。

黄唐龙所坚守的技艺,源于明洪武年间传入峰尾镇的黄氏传统造船工艺。历经几百年传承,这门技艺始终遵循“按原船比例缩小、手工精雕细刻”的古法,从船型设计到船具配置,处处透着闽南海洋文化的独特印记。厂里陈列的“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船”等代表作,不仅还原了历史船型的恢弘气势,更以“水密隔舱”“桅帆力学”等精妙设计,展现着古代闽南工匠的智慧结晶。

(黄唐龙制作的船模工艺品)

青春力量注活力 活态传承绘新卷

从明代远洋商船的“造船密码”,到如今研学基地里的“匠心课堂”,黄氏古船模技艺的传承,正是闽南非遗“活态延续”的生动写照。此次“海丝寻舟”团队的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场“校地联动”保护非遗的具体实践——通过口述史抢救、技艺复原、文创开发、校园推广等多重举措,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黄唐龙师傅在制作船模)

“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团队学术指导专家许路、海洋文化学者曲金良指出,闽南古船模技艺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记忆与造船智慧,高校实践队的参与,为技艺传承注入了“年轻力量”,更探索出“非遗+教育+文旅”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据悉,此次实践活动将持续深入厦门、漳州、泉州多地,计划完成20位资深船匠的口述史采集,复原“宋代福船”等代表性船模,并推动《闽南古船技艺实科普小课堂》进校园。正如黄唐龙在实践队临别时所言:“船要行远,靠的是帆;手艺要传久,靠的是人心。有这些年轻人接力,咱闽南的‘海丝记忆’,一定能驶向更远的未来。”

(团队实践成员与黄唐龙老师合影)

文字:黄依梦 陈咏鑫 魏新奇

图片:“海丝寻舟”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依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依梦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