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谭圆 王昱博 唐子珺)群山环抱的涪陵白涛街道,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壮阔历史。2025年7月5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心”青年筑梦团的师生们踏着晨露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开展“星火照乡土,根铸复兴魂”红色系列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探访“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816工程遗址,师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回溯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感受核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青春血脉中赓续传承。

图为“红心”青年筑梦团成员参观816工程出发合照。余鸿福 供图

走进核反应堆大厅,2001个整齐排列的燃料棒插槽、1034 块精密仪表构成的操控系统令人震撼。“在技术落后的年代,没有先进的掘进设备,建设者们就用钢钎、铁锤一凿一锤地开山辟石;没有精准的测量仪器,就靠算盘计算数据,用铅垂线校准精度。”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幅艰苦卓绝的建设图景在师生眼前展开:建设者们住在简陋的席棚子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潮湿,却始终保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劲,创造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在中央控制室的复原场景前,泛黄的图纸、老旧的电话机、布满划痕的操作台,无不还原着当年建设者的工作状态。实践团成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李同学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细节:“每一件老物件都在讲述故事,这些痕迹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让人感受到三线精神的力量。”触摸着冰凉的金属仪器,师生们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建设者掌心的温度,体会到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

图为“红心”青年筑梦团成员参观816工程。余可欣 供图

“为了保守秘密,白涛镇在地图上消失了17年;为了国家使命,建设者们签署终身保密协议,将姓名与功绩永远藏在深山。”在工程纪念馆的“保密墙”前,讲解员讲述的细节让现场陷入沉默。墙上一张张模糊的老照片里,建设者们穿着朴素的工装,笑容却格外灿烂。他们中有的刚走出校门,有的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投身这项“不能说的伟大事业”。

活动中,团队创新采用“沉浸式研学 + 新媒体传播”模式,让红色教育“活”起来。成员们用相机拍摄微纪录片,记录工程细节与感人故事;结合专业特色,研讨如何将 816 工程故事改编成适合幼儿理解的绘本、情景剧,让三线精神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种子。“我们要用专业能力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团队摄影组负责人说。

图为“红心”青年筑梦团成员参观816中央控制室。田荣义 供图

816工程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三线精神是激励青年成长的宝贵财富。基于此,团队成员将持续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工程遗址与乡村社区,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需要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绽放青春光彩。此次实践学习,让师生们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在精神传承中强化责任担当——从工程深处的历史印记,到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再到青春接力的生动实践,三线精神正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融入青年血脉。正如实践团成员所感:“我们追寻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力量,它将指引我们在青春赛道上砥砺前行,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