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吕静 袁宇婷 宋俊星 刘万理)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7月7日至7月13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团委学生会“赴志愿 致青春”三下乡实践队赴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杉树村及周边村寨,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环境治理+文化赋能+产业助力”为核心,通过墙绘宣传、环保行动、助农服务、法治教育等多元形式,推动政策落地生根,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合影 冯若涵 供图

文化墙绘:让政策“跃然墙上”,让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贵阳贵安大力开展乡村治理工作,今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即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中,首次将“两清两改两治理”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提出,为此次实践活动提供了明确政策指引。

图为实践队墙绘小队在小河村墙绘现场 朱亭亭 供图

实践队首站抵达站街镇小河村、高堡村、龙源村,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主题开展文化墙绘行动。队员们顶着烈日,将“清理乱堆乱放”“拆除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污水治理”等政策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

图为实践队墙绘小队进行墙面绘制 朱亭亭 供图

在龙源村,一幅“污水变清流、垃圾分类收”的墙绘吸引村民驻足,一位村民感叹道:“这画儿很贴近生活,大家都看得懂,比纸上的文字简单多了,最近我也准备把家里厕所也翻修翻修。”

来自村民的真实反馈,不仅大幅提升了队员们的积极性,也印证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宣传的力量——它能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深刻理解“两清两改两治理”的重要意义,推动理念转化为行动,凝聚起村民对乡村文明建设的认同感,为乡村文明的持续推进注入活力。

图为实践队墙绘小队合影 朱亭亭 供图

经过3天的努力,实践队完成了3个村寨3面墙体、总面积超50平方米的绘制工作。这些墙绘成为乡村道路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化作了行走的“流动宣传站”。

图为小河村墙绘成果 朱亭亭 供图

图为高堡村墙绘成果 朱亭亭 供图

图为龙源村墙绘成果 张栩栩 供图

环保行动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

杉树村位于红枫湖流域境内,得益于绮丽的湖景风光,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出“小三亚”等知名景区生态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乡村的振兴与繁荣。依托这一基础,当地连续七年荣膺“全国县域乡村振兴示范县”,生态文旅成绩斐然。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背后,更凸显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积极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图为清镇市红枫湖 王辅雪 供图

7月12日,实践队抓住周末游客高峰,在杉树村“小三亚”景区开展了巡河护绿及环保宣传活动。队员们沿红枫湖支流细致排查卫生盲区,将散落在河边的草丛与滩涂的各类废弃垃圾逐一清理,累计清理垃圾10余袋。

图为实践队队员清理水域岸线垃圾 熊春 供图

同时,队员们向过往游客发放环保宣传、移风易俗知识手册共300余份,现场讲解垃圾分类方法,并深入附近农户、商户家中发放“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倡议书100余份,劝导商户勿私搭乱建帐篷,维护公共空间的整洁与美观。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当地农户讲解宣传内容 熊春 供图

“垃圾乱扔不行,堆着臭得很,流到湖里更糟。我这就把这单子贴到村口电线杆上,让过路的都瞧瞧!”一位农户接过宣传资料时的感慨,道出了村民对环保的认同。这些互动与行动,共同推动“清洁家园、清洁水源”理念从“要我清”向“我要清”转变,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巡河及环保宣传合影 熊春 供图

助农兴产: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产业振兴

杉树村拥有6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主要种植上海青、芹菜、茼蒿等蔬菜,年产量达1095吨,不仅源源不断运往贵阳,保障着城市的“菜篮子”,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大家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图为实践队助农小队帮助当地村民搬运蔬菜 冯若涵 供图

7月8日至7月12日,实践队深入大棚开展“助农行动”,帮助村民采摘、种植、搬运蔬菜,并通过“线下集市售卖+线上直播推介”的方式拓宽销路,为合作社带来了一定的实际收益。

图为实践队助农小队在集市试点售卖上海青 冯若涵

“我之前从没干过农活,一开始还怕做不好,真上手才知道农民的不易,看似简单的采摘里藏着这么多门道。”一名队员笑着说。

图为实践队助农小队帮助阿姨整理蔬菜 冯若涵 供图

五天的劳作,不仅切实为农民们减轻了工作量,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传统农业对接新渠道的可能;队员们则在泥土与汗水的交融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示范”底色离不开产业之“实”,更明白青年需以专业与创新回应乡土需求。

图为实践队助农小队合影 冯若涵 供图

温情关怀:传递青春温暖,点亮乡村希望

针对杉树村留守群体,实践队聚焦“一老一小”开展系列关爱行动。

7月9日,实践队通过开展“兴趣课堂”、护送行动、慰问留守儿童等活动,为当地孩子们送去知识、陪伴与关怀,并送去实用书包文具等慰问物资,用实际行动助力儿童成长。

图为小朋友们在兴趣课堂上做游戏 朱亭亭 供图

7月10日,队员分组走访慰问老党员及空巢老人,为他们送上粮油物资。过程中,老党员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用毕生精力去实践的诺言;村委会的一路同行,对村民村情熟稔的背后,是对群众的用心牵挂,更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体现。

图为老党员王德兵向实践队队员展示“光荣在党50年”纪念勋章 熊春 供图

经过走访,队员们纷纷表示,对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今后将以老党员和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榜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学习,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跟随村委书记和工作人员走访 熊春 供图

法治宣讲:增强法律意识,护航乡村治理

针对杉树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群体法律知识薄弱的现状,7月11日,实践队围绕“禁毒”“防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走街串巷开展宣传活动。过程中,100余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核心条款的宣传手册、300余份以“禁毒防艾·生命同行”为主题的定制扇子,被一一送到街头巷尾的村民手中,覆盖群众500余人。

图为实践队队员精心准备的宣传物料 冯若涵 供图

队员们打破传统宣传模式,改用方言讲解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一一把晦涩的条文转化为“家长里短”的大白话,让村民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真正让法治理念融入日常。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当地农户讲解宣传内容 熊春 供图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中,队员们积极行动,通过墙绘美化环境、环保行动守护生态、助农服务振兴产业、法治宣讲提升意识等,将“两清两改两治理”理念切实转化为具体行动,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认可。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活动途中 熊春 供图

7月11日,杉树村垚旺果蔬村民合作社的农工阿姨们送来感谢信,信上一个个手写的名字,满含着真挚的感激之情,也是对实践队5天助农行动的充分认可。

图为杉树村垚旺果蔬村民合作社的农工阿姨们的感谢信

7月12日,站街镇人民政府同样送来感谢信,信中不仅对实践队开展的系列活动表示充分肯定,还赞扬了队员们不怕吃苦、认真务实的良好品德,并表达了日后继续加强合作的愿景。

图为站街镇人民政府的感谢信

这些感谢信,既是对此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成果的生动诠释,也成为激励青年学子们继续投身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这场实践,是青年对时代命题的躬身作答,更是“知行合一”的成长修行——青年在泥土中读懂乡村的韧性,乡村也接纳了青春的活力。队员们播下的种子将生长出振兴新景,带回的不仅有数据与感谢信,更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体悟:青春价值在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行中绽放光芒。

撰文 | 吕 静

图片 | 冯若涵 朱亭亭 熊 春 张栩栩 王辅雪

审核 | 吕 静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万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万理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2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