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蒋昕言)2025年7月7日,广西师范大学“破壁共生”团队前往位于中越边境的大新县德天村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边境村落德天村如何依托文旅产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宣传浸润聚共识,边疆同心筑根基
走进德天村,团队留意到德天村随处可见的宣传内容,其涵盖基本情况、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等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境地域、少数民族特色融合,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村委会的宣传标语醒目传递“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理念,结合边疆实际,将守边护疆与民族团结紧密相连,用各族群众听得懂、能共鸣的话语,诉说“边疆稳、民族兴”的朴素道理。景区游客中心、民宿集中区等场所的多语种宣传册,介绍着德天村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故事,既向游客展示边境民族地区的团结风貌,也让村民在向游客讲解时,进一步增强对“共同家园”的认同感。团队还了解到,村内宣传栏、文化墙会定期更新内容,既有国家民族政策解读,也有各族群众共同劳作、共庆节日的鲜活照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识潜移默化融入村民生活,为边疆团结稳定筑牢思想根基。
图为广西德天村宣传标语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蒋昕言 供图
产策联动兴家业,各族携手共致富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惠民政策的有力支撑形成强大合力,为各族群众搭建起共商发展、共享成果的平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
据麻支书介绍,德天村以5A级景区为平台,着力推进“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同时与“边境0-3公里边民每月200元生活补助、医疗保险每年400元国家代缴”等政策红利相互叠加,构成吸引人口回流的“强磁场”。通过与村支书深入交流及走访旅游企业,团队清晰看到文旅产业作为“富民基石”的带动作用:由村委会指导成立的德天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为德天村258位边民提供就近务工岗位,2024年实现总收入3300多万元;全村62家民宿年总收入达2300多万元,带动162名各族边民就业。近五年来,全村人口从550人增至610人,新增的85人中,32位是随本地姑娘落户的外省青年,涵盖满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德天村依托文旅产业与国家政策的双向支撑,成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产业沃土与政策暖阳中愈发绚烂。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景区工作人员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彭文婷 供图
党建爱国聚合力,筑牢边疆精神魂
团队在深入调研中观察到,党建引领与爱国教育为德天村的民族团结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德天村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德天屯党支部产业示范阵地,在景区内建设停车场、办公楼等设施,规范党内生活,通过“党员微课堂”组织学习民族政策,厚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党支部创新开展瀑布下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守边护边、团结群众的使命感。同时,德天村将爱国教育融入日常,把壮族民俗文化嵌入“夜德天”表演传递家国情怀,以“836号界碑”“古炮台”为载体组织“重走巡边路”,巡逻护边队还开着插国旗的电瓶车,一边巡查一边向群众、游客宣讲守边故事与民族团结意义,覆盖超万人,营造出“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浓厚氛围,筑牢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图为德天村党务宣传栏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彭文婷 供图
凭借文旅产业的“造血”功能、党建工作的“聚心”作用与爱国教育的“铸魂”力量,德天村在促进边疆多民族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成效显著,先后斩获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相关荣誉、2022 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西兴边富民示范村等称号,成功实现“富民”与“固边”的双赢,为边境多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此次的德天村调研暂告一段落,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梳理边境多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细节经验,形成系统性调研报告,为更多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合照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蒋昕言 供图
撰文 | 蒋昕言
图片 | 蒋昕言 彭文婷
审核 | 彭文婷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昕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昕言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