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秦巴山脉的云雾,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们已经踏上了前往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的山路。这支由商贸与流通学院各个专业学生以及带队老师刘瑞的八人团队,将深入探访这个藏在秦巴山脉里的地方,记录安康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与养殖场外部合照
走进深山牛棚:探寻传统养殖的现代价值
在流水镇香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协助下,团队走访了黄牛养殖户,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当地黄牛养殖的规模、技术、销售及面临的困难。养殖户刘厂长向师生介绍:“香山村山地多、牧草丰茂,养出的黄牛肉质好,但销路有限,利润有限。”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学,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品牌推广、电商销售等问题提出建议,并现场录制养殖环境、饲喂过程等视频素材,进行直播宣传。
深度对话:聆听养殖户的坚守与期盼
谈到发展困境时,刘厂长叹了口气:"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销路。我们的牛肉品质很好,可就是卖不上价。"在与养殖户的座谈中,厂长讲述了他养殖黄牛的艰难过往。年近60岁的养殖户刘厂长说:"我养了这么多年的牛。虽然辛苦,但看着牛群慢慢壮大,心里很踏实。"但他也道出了面临的困境:年轻劳动力外流、养殖技术更新慢、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现在最缺的是懂技术、懂市场的年轻人。"刘厂长感叹道
图为聆听刘厂长的养殖之路 直播宣传
新媒体助力:让大山里的故事被看见
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乡村振兴'四个字,现在真正明白了它的含义。在走访中,学生们被大山里养殖户的坚守所感动,也深刻认识到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团队还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向外界展示香山村黄牛养殖的真实场景。虽然没有直接带货,但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想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大山里的养殖故事,关注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参观牛棚
感悟与收获: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和蓬勃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这份历史使命,将学术研究与祖国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让论文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而是真正书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在离别之际,刘厂长怀着依依不舍之情送别师生们,并热切地期望他们能够时常来看望,再次为这片土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校地共建:开启长效合作新篇章
香山村位于秦巴山区,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85%,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优质的黄牛养殖条件。近年来,该村把黄牛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但受限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产业发展遇到瓶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定期组织不同专业的师生前来开展技术服务。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见识,更看到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未来将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持续为香山村发展提供支持。夕阳下,师生们与村民依依惜别,约定明年此时再来相聚。
图为牛棚里的三只黄牛
故事在继续
在大山深处的香山村,证了最朴实的养殖故事,同时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最真实的图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师生们,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深入这片土地。他们用脚步仔细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去体验和感受农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行走与探索,更是心灵上的触碰与共鸣。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为新时代青年服务“三农”事业树立了生动的榜样,也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肩负社会责任、助力农村发展的积极态度与决心。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精神上的升华,是青年力量在广袤田野间的绽放与传承。
撰稿:汤夏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妍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妍雨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