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杨懿) 为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寻茉莉茗香,传非遗匠心”实践队赴福州三坊七巷开展调研,参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福州茉莉花文化馆,循着窨花香气溯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深度解码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文化基因与传承密码。
八闽匠心,非遗新韵
—— 探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实践队首站抵达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馆内荟萃八闽大地非遗瑰宝,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福鼎白茶等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制茶技艺熠熠生辉;脱胎漆器以繁复髹饰工艺惊艳众人,软木画经匠人精雕细琢栩栩如生。队员们穿梭其间,仿若置身流动的福建非遗长卷。当这些本土非遗瑰宝与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同框呈现,队员们明白了:正是福州多元深厚的非遗文化土壤,滋养着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生根发芽,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为理解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视角。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非遗文化。
丝路留香,茉莉溯源
——走进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
离开非遗博览苑,实践队来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这里一件件与茶叶贸易相关的古瓷器、旧船票等,印证了茉莉花茶曾沿着海上丝路香飘万里的辉煌。而其中,关于茉莉花传入的历史背景介绍尤为引人关注。据记载,茉莉花并非本土花卉,它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福州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茶文化巧妙融合,逐渐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茉莉花茶。如今,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成为 “双遗产”——此前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又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队员们更深刻地明白,这缕茉莉芬芳早已融入中外文化交流的脉络。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学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茉莉魂牵,两岸情深
——探秘福州茉莉花文化馆
福州茉莉花文化馆是此次行程的核心站点,尚未踏入,那清甜雅致的茉莉花香便抢先钻入鼻腔,花香氤氲在古老的坊巷之间,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引得过往游客纷纷驻足探寻,这里成为向游客展示茉莉花茶的窗口。进入馆内,这里的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碧峰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队员。茶馆内,一段段关于茉莉花与名人的渊源故事,让队员们认识到:茉莉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符号。文坛巨匠冰心以细腻笔触勾勒茉莉的清雅,字里行间满是对这抹芬芳的偏爱;才女林徽因留学时佩戴的茉莉香包吸引乔治・亚罗,茉莉清香成为两人跨文化共鸣的桥梁。这些跨越时空、地域与文化的偏爱,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茉莉花文化早已超越古今中外的界限,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脉络之中。
图为林碧峰馆长介绍茉莉花茶文化。
林馆长向队员们分享了制茶之道,强调:“做茶如做人,得讲究‘去杂纯精’。就像窨花时要反复筛选茶花,炒茶时要精准把控火候,既要剔除苦涩杂味,更要留住茉莉最本真的清甜。”随后,他向队员们介绍传统工序,从午后采摘含苞的茉莉鲜花,到傍晚与茶坯按比例拌和,再到深夜观察茶花吐香的“窨花”过程,每一步都凝结着“去苦去涩、增香提味”的智慧。
图为茉莉文化馆内牌匾照。
随着游览一块古朴的牌匾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馆长指着牌匾,向队员们讲述起背后的故事:“这块牌匾是我祖父传下来的,我的祖父曾经在台湾生活过,至今我们家还和台湾茶友有着贸易往来,我们一起琢磨怎么让花香更持久,怎么让茶味更醇厚。两岸制茶技艺碰撞在一起,总能生出新的灵感。”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一壶茉莉花茶里,藏着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两岸以茶为媒、血脉相连的温情。
青春当纲 传承致远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之行让队员们的思想感悟不断升华,在茉莉花文化馆,他们触摸到非遗温度,从“茉莉韵两岸情”中读懂血脉亲情与文化共鸣;在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古物勾勒的茶香轨迹让他们认识到茉莉花茶是跨越国界的文化使者;漫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多元非遗交融让他们明白茉莉花茶技艺植根地方文化沃土,彰显中华文化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影。
队员们体会到非遗是在两岸携手、古今对话、内外交融中生长的活态传承,青年守护“茉莉茗香”,是传承技艺,更是延续海峡深情、贯通中外胸怀、坚守匠心担当,唯有敬畏传统、创新激活非遗,才能让“茉莉韵”远飘、“匠心魂”相传。
撰文 | 林婉灵 杨懿
图片 | 赵嘉科
审核 | 罗冰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