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梁振宇 黄德华 霍梓健)7 月 1 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之际,佛山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辉乡梦实践团响应“百千万工程” 号召,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南风古灶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古窑遗址、探访陶艺工坊、对话游客匠人、参与非遗体验等方式,沉浸式感受石湾陶艺的千年魅力,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初见古灶:千年窑火照初心

清晨的阳光洒在南风古灶的青石板路上,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这片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的文化圣地。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历经 500 余年风雨,至今仍保持着龙窑的完整架构,窑火不息的传奇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您看这龙窑的斜坡设计,既符合热空气上升原理,又能让窑温均匀分布,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实践团成员、物理学专业学生李哲指着龙窑遗址向同伴们介绍。作为物理学科的学子,同学们从力学结构、热传递原理等专业角度分析古窑设计,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科学智慧。

在古窑展厅,泛黄的史料图片与斑驳的窑砖相映成趣,讲解员讲述着石湾陶艺从明清鼎盛时期到当代创新发展的历程。“原来石湾公仔不仅是工艺品,更承载着岭南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实践团队长霍梓健这样说。

▲图为南风古灶龙窑外观图 黄德华供图

▲图为南风古灶龙窑内部图 源自百度百科

▲图为实践团成员江伊姗观摩文物 黄德华供图

漫步陶街:匠心巧艺见传承

沿着蜿蜒的陶韵长廊前行,实践团来到南风古灶文化创意街区。这里聚集了数十家陶艺工作室,从传统人物雕塑到现代抽象作品,从日用陶瓷到艺术摆件,琳琅满目的陶艺品让人目不暇接。

▲图为南风古灶文化创意街区 黄德华供图

对话游客:八方声音汇共鸣

“阿姨,您是第一次来南风古灶吗?是什么吸引您来这里?” 实践团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带着提前设计的调研问卷与游客展开交流。来自广州的陈女士带着孩子正在观摩学习陶塑,她告诉同学们:“想让孩子从小接触传统文化,石湾陶艺既有历史感又有趣味性,比在课本里学更生动。”另一个小组去采访来自广州的阿伯,他正在观看拉坯,他告诉同学们:“我自小就喜欢陶艺文化,我时常来这里欣赏陶艺制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谢宇嘉采访游客 黄德华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罗皓宁采访游客 黄德华供图

亲身体验:静观巧艺传文脉

实践团成员们在陶艺工坊内,全程观摩了专业陶艺师制作陶艺作品的完整过程,从拉坯、塑形到上釉等每一道基础工序都尽收眼底。看似简单的拉坯动作,实则需要手、眼、心的高度协调。陶艺师端坐于拉坯机前,双手轻柔而稳定地扶住陶泥,随着机器的转动,陶泥在他手中逐渐升起、塑形,或成圆润的瓶身,或为修长的杯壁。而当成员们看到陶艺师在调整细节时,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弧度变化,都需要反复拿捏,才明白这背后是多年经验的积累。特邀陶艺大师郗老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即兴创作表演。只见他双手翻飞,取泥、揉捻、塑形一气呵成,短短十分钟内,一件融合岭南醒狮与现代抽象元素的陶塑便初具雏形。醒狮的威猛神态与现代艺术的灵动线条完美结合,展现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之美。

▲图为陶艺师傅展示拉坯 实践团成员黄德华供图

合影留念:青春誓言映骄阳

烈日当空,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南风古灶标志性的龙窑前并肩而立,快门定格下青春与古窑的同框瞬间。“党辉乡梦,薪火相传”的鲜红横幅,在历经五百年风雨的龙窑映衬下格外醒目,恰似一脉相承的文化火种在此刻灼灼发光。同学们望着身后烟火缭绕的古灶遗址,纷纷表示此行不仅让石湾陶艺的千年脉络在眼前愈发清晰,更让青年一代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在心中落地生根。这场南风古灶之行,正是佛山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文化实践”理念的生动注脚,让红色基因与千年陶韵在实践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图为实践团于南风古灶的合影 黄德华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霍梓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霍梓健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