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梁佳丽 杨泽文 刘少恒)2025年7月8日晚至7月9日早,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秸水清源,化秸为翼”科技服务队为进行秸秆处理调研,穿行于镇德桥镇的农舍与稻田间。队员们通过实地访谈与边做实事边询问的方式,聚焦秸秆回收现状,探寻“秸秆焚烧禁令”下农户的真实选择。

在夕阳余晖下,团队成员以“聊家常、办实事”的方式,就秸秆处理方式与农户深入访谈。队员们走访了龚奶奶家。龚奶奶详细介绍了她家采用的处理方式:将收获后的秸秆进行粉碎,随后直接还田。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减少了虫卵在田间残留的风险,也实现了秸秆的绿色循环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居民家。通讯员 郭语沫 摄

在镇德桥镇小学旁的金色麦粒里,实践队员们躬身实践,帮助一位正在收稻谷的刘奶奶。队员们挥汗如雨,指尖沾满稻香,在弯腰铲谷、传递稻谷的劳动间隙,与刘奶奶亲切交谈。

▲图为团队成员劳动实践。通讯员 张佳怡 摄

交谈中了解到,这位刘奶奶家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拥有百亩良田。对于丰收后产生的秸秆,她们家选择采用“机械化粉碎还田”的方式进行处理——将秸秆就地粉碎后直接回归农田。这不仅省去了离田运输的繁琐与成本,更是将秸秆转化为滋养土地的有机质,实现了高效环保的循环利用。

当第一缕曦光穿透镇德桥镇的薄雾,队员的身影已活跃在翻滚的稻浪间。踩着挂满露珠的田埂,他们在稻穗与田间展开新一轮调研。行走在田间,队员们偶遇了在劳作的黄奶奶。经过交谈得知,他们家收获后,已将秸秆粉碎归田,值得一提的是,粉碎还田有着一定的成本限制,因此有几户人家只得将秸秆直接归田。

▲图为团队成员向居民进行调研。通讯员 郭语沫 摄

在归程途中,队员们碰到了在家门口的杨奶奶。她直言,收获稻谷后,秸秆都是直接丢回田中。当提及虫卵问题,杨奶奶表示无可奈何,每年的收成只够刚好吃饱饭,并没有多余的钱将秸秆粉碎。当生存与生态狭路相逢,那些无力粉碎的秸秆,正默默孵化着下一季的虫灾。

▲图为团队成员向居民进行调研。通讯员 郭语沫 摄

随着露珠从稻叶滚落,最后一组调研完成,本次秸秆处理调研圆满收官。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踏上秸秆采样的新征程。当实验室灯光亮起,这些沾着泥土的笔记,终将点燃秸秆资源化的星火——大地等待着一场温柔的蜕变。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语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语沫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5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