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山东财经大学民俗体育烟台调研团队走进海阳,采访了海阳大秧歌协会会长李晓辉和花鼓传承人王光老师,深入探讨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武术秧歌:李晓辉会长的创新之举

在此次调研中,海阳大秧歌协会会长李晓辉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观点——“武术秧歌”,即把胶东地区传统武术螳螂拳的动作融入大秧歌表演中。她表示:“螳螂拳的刚劲有力与大秧歌的灵动欢快可以完美结合,既能增强表演的观赏性,又能提升秧歌的健身功能。”这一创新理念得到了团队大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他们现场尝试了螳螂拳的基本动作,并与秧歌步伐结合,亲身体验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魅力。

李晓辉会长强调,这一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海阳大秧歌本身蕴含的武术基因。“传统秧歌中的花鼓、腰鼓本就讲究马步、弓步等武术功底,而螳螂拳的加入能让表演更具爆发力和节奏感。”调研团队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晓辉会长和王光老师。 邓屹彤 供图

花鼓的坚守:王光老师的传统传承

作为海阳大秧歌花鼓的资深传承人,王光老师从17岁开始学习花鼓,至今已有36年。他回忆道,花鼓是秧歌中武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经典动作如“马步”“弓步”“大鹏展翅”等都需要扎实的武术功底。“以前的秧歌队要通过动作扩开场地,让观众‘害怕’,如今舞台化后,传统韵味少了。”王老师坦言。他带徒严格,强调下盘功夫,希望保留传统技艺的纯粹性。

调研团队的大学生们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了花鼓的基本动作,深刻体会到传统秧歌对体能和技巧的高要求。“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做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马步和跳跃的结合,需要极强的核心力量。”一位参与体验的学生感慨道。

图为盘石村秧歌乐器队表演。 邓屹彤 供图

自由之花:秧歌里的生活与信仰

李晓辉会长介绍,海阳大秧歌是“自由生长”的艺术,演的是生活,融的是时事。“从计划生育到丰收庆典,秧歌队用服装和角色反映社会变迁。”她提到,秧歌没有固定模式,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斗秧歌”更是海阳人创新精神的体现。礼仪虽无统一标准,但内核一致——表达对正气、先贤的敬仰。“秧歌是海阳人的精神图腾,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调研团队的大学生们还参与了即兴秧歌表演,在锣鼓声中自由发挥,感受秧歌的包容性与创造力。“秧歌的即兴表演有点像现代的剧本杀,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绎角色,非常有趣!”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

公益演出的感动与反思

李晓辉会长分享了一次难忘的公益演出:老一辈秧歌人自愿请假、冒着严寒表演,用本真的秧歌打动观众,连网红也情不自禁加入。“他们骨子里的热爱让人动容,但也让我反思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她认为,传承需兼顾生活与热爱,不能仅靠奉献。

调研团队的大学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愿意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帮助推广海阳大秧歌,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拍摄短视频,记录秧歌的台前幕后,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一位团队成员提议道。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和盘石村乐器队合影。 邓屹彤 供图

传承建议:回归本真,多元发展

王光老师主张坚守传统,反对过度舞台化;李晓辉会长则提倡在保留秧歌“精气神”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她首创的“武术秧歌”理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思路。调研团队的大学生们也积极建言献策,建议通过校园推广、文旅融合等方式,让海阳大秧歌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结语

海阳大秧歌凝聚着胶东人的智慧与情怀,而李晓辉会长提出的“武术秧歌”更是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创新活力。调研团队的大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价值。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小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小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