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吴乐 晏雨欣) 重庆移通学院“枫桥”星火实践团在刘书记和驻村青年干部郭同志的带领下,深入调研该村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实践。实践团走访学习当地的治理模式,了解村民的劳作习性,感受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积分制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家庭书院文化三措并举,黄鱼村正走出一条“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实践团成员走在田间合照
▲实践团成员走访地全景“积分制”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
黄鱼村创新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办法》,以量化评分方式激励村民、党员及志愿者参与公共事务。积分内容涵盖环境维护、公益服务、文明家风等维度,村民可通过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或享受村集体福利。这一制度显著提升群众参与度,形成“行动换积分、积分促习惯”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实践团观察到村公示栏清晰展示积分动态,村民议事会定期评议,确保公平公开,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自治目标。
▲黄鱼村积分细则表▲实践团成员学习基层治理方法
▲实践团成员互动过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稻+鸭”模式激活产业潜能
黄鱼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与群众动员,完成413亩连片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同步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清理修缮沟渠15公里。这一系列举措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机械化耕作与生态种养结合,使水稻种植成本每亩降低400元。
同时该村创新推广“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的效益倍增。稻田鸭不仅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其粪便还能改良土壤,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在集体经济方面,黄鱼村通过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整合27套农业机械,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实践团成员拍摄的稻田和鸭子
▲实践团成员帮助农民搬运黄瓜
柳湾书院——诗书传家四百载,文化薪火照乡野
在黄鱼村的文化版图上,由村民张毅创办的柳湾书院承载着四百年的文化积淀。这座由传统农舍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不仅保留独具一格的木制建筑,更通过精心设计的“诗词长廊”和“书法雅集”区域,将文化气息融入每一个角落。
书院的创办源于柳湾张氏家族“耕读传家”的悠久传统。据考证,自清朝初年迁居此地,张氏族人始终秉持着“一日三省,知行合一”的家训,在芙蓉江畔延续着诗书文脉。2016年,在县委宣传部和各级文联的支持下,张毅牵头成立柳湾诗社,并逐步将其发展为如今的柳湾书院。张毅社长曾说,“我们不仅要让诗词走进田间地头,更要让文化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这座书院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地标,先后荣获“优秀单位”、“诗词之家”、“先进单位”等称号,其“以文化人、以文润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的文化样本。
▲诗词之家的照片
▲实践团成员参观诗词之家
黄鱼村以积分制凝聚治理合力、以高标准农田夯实产业根基、以书院文化滋养乡风民风,其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实践团对黄鱼村乡村振兴举措有了新的认识与体悟,后续实践团将结合调研成果,宣传推广这一“三治融合”的黄鱼模式,为助力美丽中国行,展现移通智慧。
▲实践团成员和村干部合照
撰稿:晏雨欣
摄影:黄秋实
编辑:黄秋实
复审:吴乐
终审:杨斌誉
重庆移通学院枫桥星火实践团供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乐 晏雨欣 熊浦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浦伶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